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四川盆地城市体系

发布时间:2018-06-06 14:58

  本文选题:城市体系 + 结构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摘要】:全文共分三部分。区域条件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是自然条件基础上的自然、经济、行政和文化的统一体。随后从层次、职能和空间三方面来开展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层次结构研究突破以往规模等级结构研究的框架,,分别按行政级别、人口规模和中心度来探讨城市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职能结构研究主要是采用区位商法对城市类型进行了划分;地域空间结构研究则剖析了影响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的因素。根据各项研究的结论,最后提出四川盆地城市体系发展的设想:(1)健全生长点;(2)改善交通、通讯网络;(3)组建城市发展轴线。
[Abstract]: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study of regional conditions points out that Sichuan Basin is a natural, economic, administrative and cultural unity based on natural conditions. Then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s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level, function and space. The study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break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scale and grade structure, and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ities i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population scale and centrality respectively. The study of functional structure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to divide the types of cities, while the study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various studies, 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in Sichuan Basin: 1) perfect growth point 2) improve traffic, communication network / 3) set up the axis of urba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分类号】:F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发曾;建立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理论和方法——以河南省城市体系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桦,章定富,郑林;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2 方法林,张雪山;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反思与模式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傅鸿源,钟小伟,洪志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中外对比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1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5 张复明,郭廷儒;山西省城市化地域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2期

6 周军;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城市问题;1995年04期

7 张素兰,姚士谋;中国城市化的“激流”——民工潮[J];城市问题;1997年02期

8 范文国;跨世纪上海郊区城镇发展动力机制[J];城市研究;1999年01期

9 姚士谋,朱振国;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格局[J];城市研究;1999年06期

10 宫少燕;;济南市人口城市化趋势分析与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研究(1871-1910)[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同花;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产业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令勇;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谭建华;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韩梅;中国城市化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刘保满;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赵阿锋;陕西省城市层级体系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吕翠玲;甘肃省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理性目标计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9 凡芬;湖南省农村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闫永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治理的多元博弈困境及其消解[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德新;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的特点与结构分析[J];城市规划;1989年02期

2 王发曾;城镇体系分析实用方法与模型[J];城市问题;1990年04期

3 王发曾,袁中金,陈太政;河南省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研究[J];地理学报;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德超,彭友智;浅谈四川盆地耕地的水土保持——长江流域洪灾后的反思[J];山区开发;1999年11期

2 杨文钰;试论四川盆地持续农业的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四川盆地富钾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获新突破[J];无机盐工业;2003年04期

4 李来胜;四川盆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J];资源科学;1997年01期

5 汪海;构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主通道——长江沿江铁路和综合交通走廊[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6期

6 黄先平;历史回顾与“十五”油气发展战略[J];天然气工业;2002年S1期

7 竭润生,熊寿福,文凤君;四川盆地大麦发展前景分析[J];大麦科学;1994年02期

8 吴月良;四川盆周山区开发利用之管见[J];山地学报;1986年03期

9 ;天府之国——四川[J];中国对外贸易;1996年10期

10 汪海;构造重庆—宜昌“大三峡经济核心区”,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J];探索;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光碧;陈忠明;;“8·8”四川盆地西北部大暴雨的数值模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王运禄;陈海虹;白瑞琴;刘庆;李宏;;四川盆地伏旱强度与北半球副热带三大高压的关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王运禄;李宏;陈海虹;白端琴;;对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1940-2003年微观气候自然变化的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郭洁;;四川盆地主要城市夏季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张林;魏国齐;杨威;金惠;吴世祥;沈珏红;;四川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浅析[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凌静;邓良基;夏建国;;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土系划分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钱凯;魏国齐;吴世祥;;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Sako Musterd;;欧洲城市体系的不平等性的表现、影响和反应(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赖淑瑾;姚颂恩;;福建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家成;;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 熊文;全面展示和准确把握广西城市体系的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柏录;建设和谐合理开放城市体系[N];协商新报;2011年

3 ;治理模式优生态效益好[N];科技日报;2003年

4 广西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黎鹏;推进跨国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的共同构建[N];广西日报;2007年

5 张红力;核心城市规划:创造良性循环城市体系的开端[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记者 樊丽萍;世博园和虹桥枢纽 重构上海城市体系[N];文汇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陈发胜;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加快构建城市体系[N];闽西日报;2009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刘望保;珠三角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研究[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郁鸿胜;重视城市体系对城市群政策制定的影响[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驻浙江记者 方锡友 通讯员 潘郁泉;湖州市“十一五”期间将构建四大城市体系[N];中华建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鹭光;四川盆地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2 杨家静;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油气藏形成演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3 肖爱玲;西汉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抄军;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规模、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向芳;长江三峡的贯通与江汉盆地西缘及邻区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张志强;城市增长的时空演进规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明超;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小城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静;四川盆地中部紫色土土系划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2 陈晖;基于分形理论的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的优化与仿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闫卫阳;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张婷;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7 王秀芬;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胡玉福;四川盆地盆周西缘耕地土壤质量变异研究——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9 任文武;城市体系性分布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郭志富;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7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987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