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视阈下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及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4-01-24 14:24
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社会财产,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国有资产的取得、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国有资产如此重要而受到经济界和政界重视,国有资产却在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民法从国有物权、国有准物权、国有债权和国有无形资产权方面调整国有资产关系。但是民法的积极保护不能掩盖其调整的不足。民法对国有资产所有权保护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存在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民法对于侵犯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所设置的责任形式中欠缺了民事责任,这一责任设置的不完善无疑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并且民法所能提供的救济方式较为有限,因而民法无法胜任全面保护国有资产。我国商法特别是《公司法》也对国有资产关系做出了调整,但是由于商法调整范围囿于商主体的商行为。而国有资产的取得、占有、收益和处分,真正能够进入商法调整领域的只有经营性国有资产,商事关系无法概括国有资产关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正是这些规范化文件使国有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但是,由于行政立法水平不高和行政执法效果较差,行政法也不能够有效的保护国有资产。再看刑法,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刑法意...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有资产及其流失现状
1.1 国有资产的概念及取得方式
1.1.1 国有资产的概念
1.2.2 国有资产的取得
1.2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渠道和原因
1.2.1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1.2.2 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1.2.3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2. 典型私法与公法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分析
2.1 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1.1 民法应当保护国有资产
2.1.2 概述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1.3 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2 商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2.1 商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2.2 商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3 行政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3.1 行政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3.2 行政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4 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3. 经济法能够有效保护国有资产
3.1 国有资产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1.1 对国有资产关系的不正确的认识
3.1.2 对国有资产关系的正确认识
3.1.3 国有资产关系应当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
3.2 经济法保护国有资产的优势
3.2.1 经济法保护的理论优势
3.2.2 经济法保护的现实优势
4. 经济法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设计与制度创新
4.1 国有资产立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4.1.1 国有资产立法现状
4.1.2 国有资产立法存在的问题
4.2 国有资产经济法保护的立法设计
4.2.1 总论部分的设计
4.2.2 分论部分的设计
4.3 国有资产经济法保护的制度创新
4.3.1 应当运用多种责任形式综合保护国有资产
4.3.2 应当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83969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有资产及其流失现状
1.1 国有资产的概念及取得方式
1.1.1 国有资产的概念
1.2.2 国有资产的取得
1.2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渠道和原因
1.2.1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1.2.2 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1.2.3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2. 典型私法与公法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分析
2.1 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1.1 民法应当保护国有资产
2.1.2 概述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1.3 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2 商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2.1 商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2.2 商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3 行政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2.3.1 行政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2.3.2 行政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2.4 刑法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及存在的问题
3. 经济法能够有效保护国有资产
3.1 国有资产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1.1 对国有资产关系的不正确的认识
3.1.2 对国有资产关系的正确认识
3.1.3 国有资产关系应当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
3.2 经济法保护国有资产的优势
3.2.1 经济法保护的理论优势
3.2.2 经济法保护的现实优势
4. 经济法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设计与制度创新
4.1 国有资产立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4.1.1 国有资产立法现状
4.1.2 国有资产立法存在的问题
4.2 国有资产经济法保护的立法设计
4.2.1 总论部分的设计
4.2.2 分论部分的设计
4.3 国有资产经济法保护的制度创新
4.3.1 应当运用多种责任形式综合保护国有资产
4.3.2 应当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83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388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