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立案登记制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立案制度改革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这无疑对解决“立案难”问题意义重大。而且自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从法院公布的立案数据以及社会反响来看,立案登记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已有的关于立案登记制的法律规定来看,立案登记制并没有对立案审查制做出多大的改变,尤其是没有改变起诉条件,仅有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立案中的程序性事项的处理问题。而“立案难”问题产生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起诉条件的“高阶化”问题,在起诉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立案登记制如何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又怎样能够解决长期存在的“立案难”,这是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必须要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对立案登记制的制度预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推行立案登记制,一方面是希望能够让所有当事人的起诉很容易的进入法院,另一方又不希望突破现有的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定,并在兼顾两者的同时使当事人信服立案的结果。只有兼顾这三方面的内容,才能解决上述疑难问题。而学者和实务部门在讨论立案登记制时并没有对如何构建以原有起诉条件为基础的立案登记制提供明确的智力支持。笔者认为要兼顾立案登记制的制度预期,就必须构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的立案登记制的理论框架,一是坚持形式审查,二是强化程序保障,三是效率价值优先。如何对起诉条件进行形式审查,是立案登记制面临的重大难题,因为起诉条件历来被认为包含实质审查的内容,也就是说法院在审查起诉条件时无法避免要进行实质审查。但是笔者认为通过借鉴其他理论、重新解读法律条文以及改变审查次序等方式是可以实现形式审查的。以普遍认为的原告资格和法院管辖这两个实质审查事项为例,原告资格中如果以因果关系标准认定“利害关系”存在与否就必然要进行实质审查,但是如果采用从规范保护目的的角度进行认定的方式就可以采取形式审查,因为该标准是将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否是法律明确保护的利益作为认定原告资格的标准,所以只涉及法律条文的解读,并不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法院管辖中进行形式审查的困难之处在于合同纠纷中以合同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法院的问题,以往司法解释和实务都是按照合同类型来确定合同履行地,而确定合同类型就不可避免的要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首次引入了从程序法的角度来确定合同履行地的做法,这就为法院管辖的形式审查提供了可能性,按照该种做法只需要根据原告的主张来认定合同履行地即可,相对于根据合同类型来确定合同履行地更简单直观,而且也更有利于保障原告的利益。对起诉条件进行形式审查,就是通过降低审查程度来实现解决“立案难”的目的,审查程度降低了,当事人的起诉就可以很容易的进入法院。虽然形式审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但是形式审查并非是不审查,原告的起诉并非是毫无阻碍的进入法院。为了更为充分的保障原告的利益,降低法院不予立案的决定对原告利益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立案程序设计来实现此目的。部分法院对立案程序的构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通过对比北京高院等四个有代表性的法院的做法,笔者认为在立案程序中实行登记与立案分离、登记与审查释明分离构建登记、审查释明、立案三阶段的立案程序更有利对原告的程序保障。因为登记时不作审查并以登记为诉讼开始的时间能够保证原告的起诉可以顺利进入法院,同时将原告的起诉在登记时纳入案件审判流程管理能够做到实时监督,释明能够确保原告更容易接受补充缺失材料的要求和不予立案的决定。而效率价值是渗透在形式审查方法的确定和立案程序的构建之中的,对两者提供指导。通过明确起诉条件的形式审查方法和构建阶段化的立案程序这两方面的内容就能够很大程度上缓和让当事人的起诉进入法院与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审查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立案登记制 起诉条件 形式审查 立案程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一、立案登记制的理论构建15-27
- (一)立案登记制的制度预期15-20
- 1.解决“立案难”16-17
- 2.保障当事人诉权17-18
- 3.法院依法及时的受理案件18-19
- 4.提高司法公信力19-20
- (二)关于立案登记制的主要争论20-23
- (三)立案登记制的理论框架23-27
- 二、立案登记制的核心——起诉内容的审查27-35
- (一)原、被告资格的审查27-30
- 1.原告资格的审查27-29
- 2.被告资格的审查29-30
- (二)法院管辖的审查30-32
- (三)法院主管的审查32-33
- (四)起诉材料和事实、理由的审查33-35
- 三、立案登记制的程序设计35-41
- (一)立案登记的实务做法35-38
- 1.海安法院的做法35-36
- 2.北京三中院的做法36-37
- 3.上海一中院的做法37
- 4.北京高院的做法37-38
- (二)立案程序的阶段化设置38-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中;;略谈司法公信力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05期
2 范志勇;;立案登记制下的行政诉讼原告资格[J];法学杂志;2015年08期
3 段文波;;起诉程序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J];中外法学;2015年04期
4 王亚新;雷彤;;合同案件管辖之程序规范的新展开——以《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8条的理解适用为中心[J];法律适用;2015年08期
5 许尚豪;欧元捷;;有诉必案——立案模式及立案登记制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6 包剑平;;实行立案登记制 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解读[J];人民司法;2015年11期
7 张卫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法商研究;2015年03期
8 龙宗智;;影响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法学;2015年03期
9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课题组;;立案登记制改革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2015年09期
10 姜启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15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书臻;;最高法院通报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情况[N];人民法院报;2015年
2 赵春艳;;最高法:“立案难”已成历史[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5年
3 ;立案登记制让“立案难”走进历史[N];人民法院报;2015年
4 王宥力;;立案登记制:让群众更方便 司法更阳光[N];青海日报;2015年
5 肖莎莎;肇法宣;;10分钟可完成立案登记[N];西江日报;2015年
6 韩宇;;复杂工程施工纠纷5分钟立案[N];法制日报;2015年
7 丁国锋;;海安法院降低门槛有诉必理[N];法制日报;2015年
8 ;“立案登记制降低起诉门槛,旨在保护诉权”:质疑与回应[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姜启波;;人民法院立案审查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文君;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2 张莹;困境与出路:我国民事立案制度改革论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3 路遥;基层法院民事立案难的成因及破解[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于海秋;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实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艳君;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6 张海;民事一审立案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朱莉;论我国民事立案制度[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6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02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