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的现状与障碍

发布时间:2017-10-17 17:44

  本文关键词: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的现状与障碍


  更多相关文章: 既判力 程序保障原则 司法解释 裁判文书


【摘要】:我国传统民事诉讼法律理论框架及现行法不认可既判力理论,既判力理念上绝对化把握与作用范围相对化理解,在我国分别呈现出相对化与绝对化的悖反特征,进而造成制度解释与司法实务的困境。认可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并在作用范围方面予以相对性把握,其核心根据在于诉讼法上的程序保障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与运作走向规范化的当下,通过梳理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创新主要载体的司法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在裁判文书所确认事实的免证规定、执行异议之诉标的的特定化、禁止重复起诉条件的设定、判决基准时后之新事由等制度的逻辑背后,存在着间接甚至直接认可判决效力去绝对化观念的制度端绪。与此同时,基于传统观念对实务产生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绝对不允许矛盾判决存在观念因素、以牺牲程序保障为前提的过于追求诉讼效率的政策因素、第三人撤销之诉等制度因素、有关诉讼标的理解与争议等,在当下却构成了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障碍因素,故而需要通过适当的解释论限定与规范的程序法教学转型,实现对上述障碍因素的消解与克服。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既判力 程序保障原则 司法解释 裁判文书
【基金】:2012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民事上诉审中的撤诉制度研究”(12SFB3020)
【分类号】:D925.1
【正文快照】: 一、既判力理念绝对化与作用范围相对化既判力是判决一经确定就不允许当事人再行争执的确定力。正是这种判决效力的存在,才使纠纷或事项“既决”的法律意义获得载体,进而使司法 活动具有形成和维系社会秩序、使社会生活圆满运行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如同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伟威;陈浩;;既判力视野下的再审标准[J];人民司法;2006年08期

2 薛瞳瞳;;困境中的思考:刑事判决既判力浅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秦晶晶;;浅析日本民事既判力理论[J];才智;2008年15期

4 潘传表;;论抗诉监督与既判力原则的冲突与协调[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2期

5 解方;;既判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张晓茹;;论民事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范围及扩张基础[J];河北法学;2012年05期

7 陈清;朱佩;;论诉讼判决的既判力[J];辽宁警专学报;2013年01期

8 颜月英;蔡维力;;论既判力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3年10期

9 李凌;;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域外样本与中国路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J];中国法学;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范述喜;杨世屏;;试论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对一起历经十年的刑事案件的评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3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徐建东;既判力之于公信力[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李晓蕊;巴西集团诉讼中的既判力规则[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叶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前诉中的判断对后诉有既判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东海 永修县人民法院 杨小林;从既判力扩张看判决书公开[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朱忠林;法院调解与既判力之含义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郭明龙;该调解书效力应如何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唐有良 李红军;既判力的主体相对性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之界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廖 春;陈女可依调解书办房产过户[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王胜全;判决生效后新生成的证据不能用作再审新证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卢新伟;权利人能否再根据判决书申请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锦鹏;论民事既判力的主观范围[D];山西大学;2008年

2 韩萍;论既判力的扩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聂安;民事既判力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欧阳珍;离婚判决既判力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5 金向煜;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婵;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晓辉;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湘潭大学;2009年

9 纪然;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孙锦菁;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0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050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