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争点效之比较法源流与本土归化
本文关键词:论争点效之比较法源流与本土归化
更多相关文章: 既判力 判决理由 争点效 预决效力 先决效力
【摘要】:对民事判决效力的谱系化认知,既须以"判决的确定"为界限区分未确定判决与确定判决的效力,还须区分确定判决之主文与判决理由的效力。"预决效力"和"先决效力"之制度构想的提出,意在寻求"争点效"理论的本土归化。其间有本源联系,即三者均指判决理由中之判断事项的程序法效力,均源于既判力客观范围之传统制度方案的内在缺陷,且在程序法理基础和制度功能取向上存在共性。也有本质区别,即争点效强调判决理由中之判断结论的刚性确定力,并不区分争点的性质;而预决效力和先决效力则突出判决理由判断之效力的柔韧性和程序性,且要区分争点的性质。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13CFX065) 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民事诉讼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2012-XZZD2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1
【正文快照】: 传统理论、立法将既判力之客观范围限定于判决主文中的判断事项,而将判决理由的判断事项排除在外,这将造成制度层面的漏洞,即允许当事人实施的后诉可能对前诉构成实质性的重复争执,与既判力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立法中普遍规定有中间确认之诉,当事人可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翁晓斌;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研究[J];现代法学;2004年06期
3 邓辉辉;关于既判力本质说的评介[J];政法论丛;2005年04期
4 段厚省;郭宗才;;既判力与民事抗诉机制的冲突及协调[J];人民检察;2006年07期
5 阎朝秀;;绝对还是相对:对既判力事实的司法认知[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03期
6 阎朝秀;;司法认知——既判力事实的另一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谢春华;;浅论程序终结性与既判力[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8 张大海;;诉讼调解既判力论[J];政法论坛;2008年05期
9 王娣;王德新;;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J];时代法学;2008年04期
10 陈洪杰;;美国民事既判力对当事人的效力规则评述[J];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范述喜;杨世屏;;试论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对一起历经十年的刑事案件的评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3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徐建东;既判力之于公信力[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李晓蕊;巴西集团诉讼中的既判力规则[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东海 永修县人民法院 杨小林;从既判力扩张看判决书公开[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朱忠林;法院调解与既判力之含义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王胜全;判决生效后新生成的证据不能用作再审新证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卢新伟;权利人能否再根据判决书申请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丁万志;变更追加被执行人适用程序研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付德明;有错不纠才是更大的恶[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9 周曙;从业规矩与职业待遇[N];检察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郭士辉;一次推进立法完善和执行改革的纵深探索[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锦鹏;论民事既判力的主观范围[D];山西大学;2008年
2 韩萍;论既判力的扩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聂安;民事既判力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欧阳珍;离婚判决既判力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5 金向煜;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婵;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晓辉;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湘潭大学;2009年
9 纪然;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孙锦菁;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85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18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