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程序若干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法解释学角度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逮捕程序若干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法解释学角度的思考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逮捕环节作为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同样应适用证据裁判原则。在逮捕的实体要件中,社会危险性要件虽然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实的预测,但仍需要一定证据进行证明,证明可以采取直接证明或间接证明的方式,充分利用推论的证明作用。由于逮捕环节尚且处于证据收集阶段,且需要对社会危险性进行证明,所以不应实行"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而只需达到"相当理由"或"优势证据"的标准即可,但实践操作中应将"相当理由"或"优势证据"作为底限。在逮捕环节中,检察机关应有依职权调查取证的权力,且当对非法证据进行调查时,应允许采取较为宽泛的调查手段。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原理及运用研究”(AFX01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5.13
【正文快照】: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充分吸收了司法实务的长期经验,以立法的形式细化了逮捕条件,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试图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新刑诉法实施一年多来的情况看,新刑诉法细化逮捕条件、增强实务操作性的目的并未能完全实现。究其缘由,刑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年05期
2 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J];法学研究;2006年05期
3 周洪波;;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J];法学研究;2011年03期
4 杨秀莉;关振海;;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评估模式之构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刘少军;论刑事程序对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肖刚,张慧;论刑事自诉案件范围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陈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新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曹达全;;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新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8 唐晓峰;;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9 谢进杰;;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10 汪建成,孙远;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立新;张红梅;;论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熊霞;;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谢财能;;强制性侦查措施检察监督机制的不足与完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赵靖;;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胡激洋;吴美满;;从刑法文本到社会学意义的成功实践——石狮市院妥善处理两村村民聚众斗殴的个案价值分析[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秋宁;尹清元;;人民监督员法律制度研究[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王U,
本文编号:1324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32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