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合理怀疑的异域嬗变与本土启示
本文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的异域嬗变与本土启示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排除合理怀疑产生于西方世界对宗教与知识的思考,是错误定罪的灵魂恐惧与认知局限的现实反思交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排除合理怀疑作为一种非普遍性的规则在美国的各州渐进发展,陪审制度的现实需要催生了定义的兴起,"道德确信"的定义曾在19世纪备受推崇。伴随着定义的发展,排除合理怀疑最终成为联邦宪法的一部分。然而,经历了辉煌巅峰期的排除合理怀疑在定义之争的浪潮中逐渐走向衰落,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定义的否定性评价使其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以美国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学界回应为借鉴,我国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完善应率先在制度体系的视角下审视诸如无罪推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传闻证据规则等配套制度的构建路径,同时对合理怀疑的特征、性质做出妥当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怀疑的排除路径和裁判方式。
[Abstract]:Beyond reasonable doubt arises from the thought of religion and knowledge in the western worl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ul fear of false conviction and the reality reflection of cognitive limitation. Early reasonable doubt as a kind of non-universal rul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ality of jury system led to the rise of definitions, the definition of "moral conviction" was highly respected in 19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finition,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eventually became part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After a period of brilliant peak without reasonable doubt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tide of the gradual decline. The neg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efinition by the Federal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it stand at the crossroads of destiny.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tandard of eliminating reasonable doubt, our country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examining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system, such as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rules of hearsay evidence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e of reasonable doubt are properly defin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way of eliminating reasonable doubt and the way of judgment are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NCET-12-098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2014YS0501)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一项刑事定罪的证明标准,从其产生至今都表现出优越的制度价值,并在平衡打击犯罪和人权保障的价值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年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53条正式写入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解释“证据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昊;也论刑事证明标准的确立[J];法学评论;2001年05期
2 史立梅,汪海燕;从理想的绝对走向现实的相对——走出刑事证明标准的事实乌托邦[J];法学;2001年11期
3 宋世杰,彭海青;刑事诉讼的双重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2001年01期
4 黄达亮;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不足[J];人民检察;2001年03期
5 李学宽 ,汪海燕 ,张小玲 ;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层次性[J];中国法学;2001年05期
6 彭海青;论美国证据法上司法审查中的证明标准——兼论我国行政诉讼证明标准之革新[J];当代法学;2001年10期
7 陈刚;证明标准的意义和实践[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07期
8 姜琳炜;从借贷纠纷中看优势证据证明标准[J];律师世界;2001年06期
9 刘树选,王雄飞;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对公诉工作之意义[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赵元英,张军辉,杜勇;论刑事证明标准的完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恒扬;;论公诉证明标准的修正及其内涵[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2 齐彬利;;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聂玉娟;;浅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圣扬;;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卜贵荣;;论审查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卜贵荣;;论审查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7 任才义;;浅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许永杰;贺宝健;;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证明标准的衡量[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陈惠;;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中的有限与能动——以证据证明标准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志鸿;;浅议火因证明标准的层次性[A];2002年湖北省火灾事故调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光中;构建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N];检察日报;2002年
2 杜良群;公诉证明标准:兼顾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需要[N];检察日报;2003年
3 顾永忠邋左宁;证明标准、起诉与不起诉标准的逻辑解读[N];检察日报;2008年
4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郑圣果;尽快确立量刑证据的证明标准[N];检察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周遵友 王怡辰;德国沃尔茨案证据认定过程及证明标准[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杨洁;如何适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N];江苏法制报;2013年
7 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N];法制日报;2001年
8 李忠诚;证明标准对引导侦查取证意义重大[N];检察日报;2005年
9 陆燕;论民事与刑事证明标准的相异之处[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包永明;盗窃险纠纷中可弱化证明标准[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志远;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9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35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