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经达变:电子证据的“常道”与“变通”
本文关键词:持经达变:电子证据的“常道”与“变通” 出处:《人民论坛》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经权之法",立法者在制定和司法者在适用电子证据规则时,一方面应当遵循现代诉讼证明的"经",主要是"实现真实"和遵循"证据裁判原则"等;另一方面电子证据的特点决定其应当适用相应的新规则而不同于其他种类证据的规则,对其证据能力有无和证明力大小的质证和判断须运用相应的新方法。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determine that it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rresponding new rules and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kinds of evidence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民事非讼程序法理与立法研究”(15JJD820010)系列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5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中“经权之法”是有关“常电子证据应遵循“经权之法” 道与变通”的法则,一言以蔽之,曰:“经,常道;权者,趣时应变,无往而可离于经也(熊十力)。”“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经”即常道,为不易的法则。“权”是权宜应变,或曰“变通”。“持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问题[J];法学杂志;2001年04期
2 郭勤,施昌虬;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3 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1期
4 高燕;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安徽科技;2003年11期
5 车志平;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陈琼,马治国;电子证据法律地位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任延忠;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03年02期
8 马柳颖,谭文丽;电子证据认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宋玉萍;论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问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10 杨青;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析[J];政法论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7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8 孙长国;;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判断[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9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10 屠文华;;检察机关对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审查的几点思考[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伊伟鹏;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强;网络司法中的电子证据[N];人民公安报;2001年
3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 邵天兴 杨永中 张占标;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应当独立[N];检察日报;2008年
4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 张宏伟 郭欣;电子证据的取证原则和方法[N];检察日报;2010年
5 吴学安;电子证据入法的是是非非[N];工人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 林琳;为电子证据正名仅仅是第一步[N];工人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姚轩杰;电子证据市场待开发[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高尚;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4年
9 叶晓龙;如何收集电子证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羽;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翁品;电子证据的法律形式界定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汪忠玲;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丁一;电子证据的信息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胡廷松;电子证据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59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35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