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判力基准时后的“和解”——以吴梅案“和解协议”与执行和解为例
本文关键词:既判力基准时后的“和解”——以吴梅案“和解协议”与执行和解为例 出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既判力基准时 吴梅案 执行和解 债务人异议之诉
【摘要】:诉讼案件涉及的实体权利义务在诉讼过程中以及裁判生效后,都能够因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或其他事实发生变化。既判力基准时之后,案件的实体权利义务因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而变化,会导致判决记载的权利义务状况与实际权利义务状况的冲突。指导案例2号吴梅案中"和解协议"的内容,应当具有私法行为的性质,"和解协议"的成立并不消灭债之关系的同一性。债务人按"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后债权人又申请强制执行的,我国虽然没有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但仍然可以通过回归实体法加以解决,无需类推适用执行和解的规定。同时,我国的执行和解制度本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进。
[Abstract]:The substan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volved in litigation cases can be changed by the parties' legal acts or other facts in the course of litigation and after the judgment has come into force. After the basis of res judicata. The substan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ase change with the parties' legal acts, which will lead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atu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recorded in the judgm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hould have the nature of the act of private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does not eliminate the identit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debt. After the debtor complet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the creditor applies for enforcement. Although our country does not have the system of debtor dissenting action, it can still be solved by returning to substantive law,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apply the provisions of enforcement reconciliation by ana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enforce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 of our country. Improvements are needed.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基金】: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度校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虚假诉讼问题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18;D920.5
【正文快照】: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2号“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以下简称:“吴梅案”)提出了债务人不履行判决生效后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处理方式,即以“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恢复原判决的执行”的做法作为对策。然而这并非毫无疑问。实际上,债务人不履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比较法研究;2002年01期
2 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性质[J];法律适用;2006年09期
3 韩波;执行和解争议的法理分析[J];法学;2002年09期
4 吴俊;;指导案例2号的程序法理[J];法学;2013年01期
5 贺剑;;诉讼外和解的实体法基础——评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2号[J];法学;2013年03期
6 廖浩;;论民事诉讼恶意调解之救济[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田玉玺,雷运龙;试论执行和解[J];人民司法;2000年06期
8 黄金龙;;不履行执行中的和解协议的救济程序[J];人民司法;2005年11期
9 丁亮华;;执行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2006年12期
10 汤维建;许尚豪;;论民事执行程序的契约化━━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晶晶;;浅析日本民事既判力理论[J];才智;2008年15期
2 方延;;基础与进路:民事执行和解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3 王亚明;;司法执行模式的变革:类型、特点及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4 王亚明;;司法执行模式变革述要[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王亚明;;司法执行路径变更:由强力到兼容[J];福建法学;2009年01期
6 王亚明;;司法执行模式改造简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燕芳;浅析执行和解制度及其适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荣晓红;;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9 金俊银;对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10 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性质[J];法律适用;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祝颖;;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2 肖树平;;民事执行和解与现状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3 杜豫苏;高伟;何育凯;;矫正扭曲:“访转诉”的理念建构与路径探索——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的“院长发现程序”实证切入[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青松;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陶志蓉;民事判决效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于泓;民商事执行中第三人异议问题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颜运秋;公益经济诉讼:经济法诉讼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6年
5 胡震远;共同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金殿军;民事执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杨桦;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效力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于锐;和解合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包冰锋;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利剑;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王卫军;关于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浩;论环境诉讼中既判力理论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小书;论民事执行和解[D];河南大学;2011年
5 黄莹荧;必要共同诉讼类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史晓琴;示范诉讼制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常生;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调解[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李赛飞;民事执行中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曼;执行和解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张德毅;论执行和解[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吴如巧;谢锦添;;论中国法律监督的主体混同与独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谷;论债务免除的性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徐继军;;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性质[J];法律适用;2006年09期
5 李立新;;诉讼和解与诉讼调解制度辨析[J];法律适用;2008年06期
6 李海涛;;论民事二审程序中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几个问题——以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民事审判实践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1年02期
7 张永泉;;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J];法学家;2011年01期
8 洪冬英;;论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审查[J];法学家;2012年02期
9 韩波;执行和解争议的法理分析[J];法学;2002年09期
10 何国强;;论民事诉讼二审中和解协议的性质——最高人民法院2号指导性案例评析[J];北方法学;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郑妍 施佳黎;[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南京大学法学院 杨志刚;[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龙生;陈峻;;执行和解制度和实务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2 王琳;;执行和解协议诉讼制度的可行性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管海燕;;浅析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J];法制与社会;2008年13期
4 李金燕;杨凤;;论民事执行和解的效力[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5 赵振华;;论执行和解制度的缺陷和立法完善——以一件陷入僵局的执行和解案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6 马怀国;叶伶俐;;实现执行权能动性的路径探析——以执行和解向执行调解转变为视角[J];山东审判;2010年05期
7 李慧;;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J];商品与质量;2012年S2期
8 王涛;;人民法院主动参与执行和解研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徐小飞;;执行和解中法院的职能和角色[J];法律适用;2012年10期
10 罗洁;;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问题探析——由一起执行和解协议案件引发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祝颖;;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2 肖树平;;民事执行和解与现状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3 邱生权;戎老虎;张艳斐;;和谐社会下的民事检察执行和解探析[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行连云港新浦支行 周金龙;签订执行和解协议要慎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何祖谋;执行和解: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N];福建日报;2005年
3 贾志侠 郭金亮 王立申;执行和解中的问题不容忽视[N];法制日报;2000年
4 张媛媛;执行和解协议效力之探析[N];江苏法制报;2005年
5 任晓龙;执行和解应避开的几个问题[N];江苏经济报;2001年
6 徐振华;执行和解翻悔后恢复执行的期限应修改[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谭大水 杨爱云;执行和解与恢复执行[N];江苏经济报;2004年
8 朱旭光;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0年
9 李景友 谷长东;对有担保内容执行和解案件的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王 晶;石景山:担保引入执行和解[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杨希;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戴建萍;论民事执行和解[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曼;执行和解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 张永彬;论执行和解[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贺旭;论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朱妍;执行和解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德毅;论执行和解[D];复旦大学;2010年
8 陈萌萌;论民事执行和解[D];郑州大学;2013年
9 李静;执行和解的法理学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10 郭晓宁;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1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38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