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价值范式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18-02-03 04:53

  本文关键词: 程序正义 诉讼模式 职权主义 混合式诉讼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刑事司法改革实践就是不断地进行价值选择,不断地调整体现多元价值构成的诉讼模式的过程。而立法和司法实践与法学研究都过于重视制度借鉴本身而忽视了价值范式的研究与总结,而这正是司法改革的根基。传统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体现了实体价值的一元论,却忽视了程序正义独立价值及其背后的人权保障价值。但是强调程序价值亦不能忽视其与实体正义之间的衡平,采用混合式诉讼模式是当下我国衡平司法价值冲突下的理性选择。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is to make value choices continuously. It constantly adjusts the process of litigation mode which embodies the multivariate value structure, and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study of law all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system reference itself and ignore the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the value paradigm.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judicial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strong power litigation embodies the monism of substantive value. But it ignores the independent value of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 value of human rights guarantee behind it, but the balance between procedural valu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can not be ignored. Adopting the mixed litigation mode is the rational choice under the conflict of judicial value.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从制度范式到价值范式:刑事司法的进路选择司法是人类创立政府之后用以定纷止争、惩治犯罪的手段,也是人们对自身价值追求与个体行为能力的有限性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被誉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刑事司法价值观决定和支配着刑事司法改革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立红;;论多元选择困境下的恢复性刑事司法模式及其解决——以新报应主义刑罚观为基点[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肖仕卫;吴卫军;;论和谐社会语境下中国刑事司法模式的转型[J];理论界;2009年12期

3 姜涛;;诉讼社会视野下中国刑事司法模式的现代转型[J];政法论丛;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彪;;刑事侦查正当程序论——兼从效益观的角度进行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姚正祥;论取保候审制度的终结──兼谈保释制度在我国的建立[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汪良敏;侦查阶段的司法审查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殷艳梅;;我国刑事诉讼中当事人权益保障探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奚玮;黄海龙;;论被害人参与疑罪不诉程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早春;徐瑾;倪培兴;;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问题刍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龚培华;秦新承;;检察环节律师辩护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成军;;正当程序视野下的司法赔偿程序设计[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永杰;;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程序与社会正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魏新璋;冯一文;;当前我国司法权威流失成因及其消解——基于董必武“司法因强制而权威”思想的分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9 栾少湖;耿焰;;从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10 于宁杰;;论律师职业权利的性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影;中国警察刑事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殷勇;民事诉讼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玲;刑事司法中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魏巍;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救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思思;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约翰·布拉德;戈玉和;;社区调解、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司法——法律制度的重构[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邹积超;论“恢复性司法”应该缓行[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陈瑞华;;司法过程中的对抗与合作——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J];法学研究;2007年03期

4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马静华;潘利平;;迅速审判:不同刑事诉讼模式下的理念与制度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卞建林;;我国司法权威的缺失与树立[J];法学论坛;2010年01期

7 肖仕卫;;刑事法治实践中的回应型司法——从中国暂缓起诉、刑事和解实践出发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4期

8 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法理论的重构[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9 陈卫东,刘计划;论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兼评《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J];中国法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烨;;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诉讼模式环境与我国的制度完善[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陈凤贵;;诉讼模式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J];前沿;2011年09期

3 李昌林;;证明、查明与拍板——真实发现途径与刑事诉讼模式的立法选择[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吕世伦;贺晓荣;;论程序正义在司法公正中的地位和价值[J];法学家;1998年01期

5 胡发富;;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程序正义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6 董开宇,尹春洁;浅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采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李昕;;俄罗斯新民事诉讼法评析[J];求是学刊;2006年06期

8 高雁;市场经济下的民事审判模式选择[J];北京经济了望;1999年S1期

9 邓辉辉;“亚当事人主义”:我国民事诉讼的模式选择[J];求索;2002年02期

10 孙洪坤;;程序正义的中国语境[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国福;何俊畅;王梅;;入世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及其目标[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郭星亚;陈惠忠;;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先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评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9 牟旭;陈翔熙;;论行政裁决诉讼模式的选择——“形式当事人诉讼”在我国的实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玉涛;;浅谈司法鉴定改革[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卫乔;程序正义不容忽视[N];人民代表报;2005年

2 王琳;私车限行不能罔顾程序正义[N];贵阳日报;2008年

3 媒体评论员 王传言;生命重要还是程序重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李奋飞;程序正义有局限吗[N];检察日报;2007年

5 朱忠保;从李久明案看程序正义[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蒋德海;关注程序正义的扭曲性缺失[N];检察日报;2005年

7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早报特约评论员 潘洪其;治堵征求民意应尊重程序正义[N];东方早报;2010年

8 舒圣祥;无博弈则不缴费符合程序正义[N];今日信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汪仲启 张栋;刑事程序正义的需求迫在眉睫[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珉;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汪海燕;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6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杨占国;政治文明语境下权力制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歆;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杨玲娜;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魏立超;行政合同特权的程序控制[D];郑州大学;2005年

4 刘卫国;论程序正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国宝;公安执法应遵循程序正义的理念[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秀艳;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实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张洪敏;论行政诉讼的模式[D];湘潭大学;2007年

8 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潺;论我国行政处罚裁决时效制度的构建[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方俊民;程序正义的机会成本[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6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486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