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三角诉讼结构下被害人的量刑参与
本文关键词: 双三角诉讼结构 被害人 定罪与量刑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定罪与量刑作为逻辑划分的双三角诉讼结构,在保留控、辩、审三方基本诉讼架构的同时,突显了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实现了量刑程序的诉讼化,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从诉讼对抗性、被害影响陈述、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等各方面来看,双三角结构下被害人量刑参与具有现实可行性。
[Abstract]:With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as the logical division of the dual triangle litigation structure, while retaining the basic procedural structure of prosecution, debate and trial, it highlights the separation of conviction procedure and sentencing procedure, and realizes the litigation of sentencing proced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dversarial litigation, statement of influence of victimization, burden of proof, standard of proof and so on, it is feasible to participate in sentencing of victim under double triangle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浩旭;;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地位和权利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穆远征;张云飞;;论量刑程序改革中的当事人量刑建议权——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为考察对象[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海燕;张小玲;;刑事诉讼效率与刑事证据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王圣扬,李生斌;中外公诉裁量制度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刘少军,蒋鹏飞;关于刑事案件卷宗改革的法律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姚正祥;论取保候审制度的终结──兼谈保释制度在我国的建立[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早春;徐瑾;倪培兴;;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问题刍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利兆;;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杨平;罗浩海;;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余辉胜;;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云平;任海新;;完善自侦工作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尹畅;;试论刑事二审抗诉监督的难点及创新监督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实现路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吴延溢;;司法公正的不平衡规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赵中颉;蔡斐;;以专业媒介素养教育促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三位一体”框架的构建[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影;中国警察刑事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玲;刑事司法中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魏巍;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救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静霞;工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林雪娇;侦讯程序中的人权保障[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广宾;中国检察官助理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珩;论刑事被害人权利的救济[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2 谷青;;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概述[J];中国司法;2006年03期
3 张泽涛;;过犹未及: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之反思[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余茂玉;;论量刑程序的协同性[J];法律适用;2010年04期
5 龙宗智;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诉讼当事人制度评析[J];法学;2001年04期
6 周强;;对话的正义——量刑制度引入协商性司法模式问题研究[J];法治论坛;2010年01期
7 陈卫东;;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之辩[J];法制资讯;2008年06期
8 宋英辉;何挺;;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基本思路[J];法制资讯;2008年06期
9 刘远;;量刑原理探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贺红强;陈小嫦;;量刑与定罪程序的分离和独立[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小青;论刑事被害人与刑事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平衡[J];律师世界;1996年08期
2 杨晓东;特殊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雷丽霞;小议无明确被害人盗窃案件的证据标准[J];人民检察;2003年05期
4 刘根菊,王君;刑事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J];政法论坛;2003年04期
5 李柏林;中澳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比较[J];犯罪研究;2003年05期
6 刘少军,孙妍,张凤芹;论人民检察院对自诉案件的介入与协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李蕴辉;论自诉转公诉[J];山东审判;2005年04期
8 李茂春;李志强;;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讨[J];学习论坛;2005年12期
9 张亮;;公诉案件律师代理制度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永杰;;中外退赃模式比较:兼论我国应建立大规模退赃制度[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李丹;;浅议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关景明;卢汐;;论述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聂晓生;马晓梅;;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齐立平;;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改然;;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林维;汪承昊;;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刑事政策蕴含[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刘强;;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与衡平[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10 吴海伦;;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龙吉;处理代为告诉案件要注重程序[N];检察日报;2003年
2 容雷;被害人自诉权不能取消[N];法制日报;2006年
3 唐颖;江苏徐州:为何不捕,向被害人亲属说明白[N];检察日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邋汪海 胡传仁 甘东超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贺恒扬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讲师 陈冬;案后救助:让被害人少些遗憾多些温暖[N];检察日报;2007年
5 吴中伟邋高卫锋;检调对接 化干戈为玉帛[N];江苏法制报;2007年
6 孙瑞灼;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值得期待[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记者 谭灵邋通讯员 熊小瑜;重庆沙区法院试行刑事和解化解矛盾[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龙灿 王共生;刑附民案 调解为先[N];江苏法制报;2007年
9 储皖中;“先民后刑”保证被害人获赔[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晶 通讯员 李秀萍;薄薄一页纸 拳拳爱民心[N];人民代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贺振华;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秭漪;论刑事和解制度[D];四川大学;2007年
2 赵明珠;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艾静;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谭覃;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8年
5 郭旭;公诉转自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吴洁;恢复性司法本土化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7 于华;恢复性司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行;相对独立量刑程序之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亚军;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姜辣;被害人追诉权救济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8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54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