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证据分类新探——兼论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

发布时间:2018-03-04 10:00

  本文选题:证据种类 切入点:静态证据 出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理论上,人们习惯地将证据分为四类,即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与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以上证据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证据的特点及证明的规律,但是,其中的一些证据分类缺少周延性、缺少全面性,更没有揭示证据发挥证明作用的条件。依据唯物主义运动与静止的理论,根据证据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以及是否对案件具有直接的证明作用为标准,应该将证据分为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找出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提高司法人员办案能力。
[Abstract]:In theory, people usually divide the evidence into four categories, that is, the original evidence and the incoming evidence, the evidence in favor of the defendant and the evidence against the defendant, the direct evidence and the indirect evid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bove classification of evidence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idence and the rules of proof. However, some of the categories of evidence are short of comprehens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t does not reveal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vidence can function as proof.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terialist movement and stillness, the criterion is whether the evidence is in a relatively static state or a state of motion, and whether the evidence has a direct evidential effect on a case. Evidenc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static evidence and dynamic evidence,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vidence and the facts of the cas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judicial personnel to handle cases.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公安厅;
【分类号】:D91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建成;;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外法学;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林喜芬;;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宏观位阶——兼评中国证据规则的宪法化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刘少军;论刑事程序对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肖刚,张慧;论刑事自诉案件范围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杜健;;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陈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新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曹达全;;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新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10 唐晓峰;;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立新;张红梅;;论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熊霞;;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谢财能;;强制性侦查措施检察监督机制的不足与完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赵靖;;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胡激洋;吴美满;;从刑法文本到社会学意义的成功实践——石狮市院妥善处理两村村民聚众斗殴的个案价值分析[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聂玉娟;;浅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秋宁;尹清元;;人民监督员法律制度研究[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金刚;量刑情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文生;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凌宇;论我国独立量刑程序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海娇;我国刑事诉讼见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晨超;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刚;从狱霸现象看我国看守所管理改革[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建成;;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外法学;1992年04期

2 齐晓凡;;试论对文件检验结论的证据分类[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柳倩宇;;刑事证据种类制度新论[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8期

4 李鹏;;会计资料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5 刘芸;何金忠;;当事人陈述制度之管见[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李玉;陈浩;;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7 陈志兴;;手机短信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王月然;;浅析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5期

9 马楠楠;;浅议侦查实验笔录[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晓艳;;手机短信应作为独立证据种类予以确认[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浩铨;;刑事证据一分为三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2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陈胜利;;诉讼证据的科学应用[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维平;马明亮;;论“办案说明”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以刑事判决书为样本的考察[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林卓歆;;船舶碰撞海事证据理论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7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丹凤;;试论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9 周燕;赵文侃;;在北京普通高校推行案件协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10 沈耿嵩;;明察秋毫,推定断案[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华;刑事审判中酌定情节的认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2 慈海威;如何完善判决书的法理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法院院长 董扬;坚持“四必调”制度 构建司法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刘学在;证据裁判之下的自由裁量权[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记者 李郁军 通讯员 万小鹏;甘肃:前五月办理民行检察和解案11件[N];检察日报;2010年

6 河北省兴隆县人民检察院 石延辉;职务犯罪中攻守同盟破解策略[N];检察日报;2009年

7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 吴艳丽邋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检察院 徐晓红;刑事诉讼中的“情况说明”应归属证人证言[N];检察日报;2008年

8 辽宁省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浅谈行政处罚证据的收集及效力[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陈东升邋通讯员 张晓慧;检控官“独家证据”不再独家[N];法制日报;2008年

10 刘金林;不能以证据种类作为证据排除规则的标准[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郭华;鉴定结论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赵信会;民事推定及其适用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张斌;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D];四川大学;2004年

9 吕卫华;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朱国平;法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明辉;论鉴定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功能[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张嘉军;民事诉讼证据种类重构[D];河南大学;2003年

4 范顺姬;行政证据若干法律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硕;宋代证据种类与运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俞峰;论诉讼证据的种类[D];苏州大学;2004年

7 郭儒远;刑事证据概念之重新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8 程林;论民事诉讼中的视听资料[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李贵德;论刑事诉讼中的口供规则[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魏治中;论证人资格及拒绝作证制度[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56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