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电子证据的认定问题初探
本文选题:证据认定 切入点:劳动争议仲裁 出处:《中国劳动》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电子证据具有与传统证据形式截然不同的一些特点,如可以广泛存储、快速复制和传播,并且具有精确性和全面性。但电子证据在管理方面比较脆弱,易被篡改、盗取或删除,在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其的认定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应结合其特殊性,重点对电子证据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于电子证据证明力的把握也要谨慎对待。
[Abstract]:Electronic evidence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xtensive storage, rapid re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accuracy and comprehensiveness. However, electronic evidence is fragile in management, easily tampered with, stolen or deleted. In the trial process of labor and personnel dispute cases, the problem of its confirm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i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its particularity. The objectivity (authenticity) and legality of electronic evidence should be examined, and the assurance of proof power of electronic evidenc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作者单位】: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大连工业大学;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2CJY036) 大连市社会科学院项目(项目编号2012dlskyb205)
【分类号】:D925.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旺年;关于测谎及其结论的争议与评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张卫平;民事证据法必要性之考量[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3期
3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4 田国宝;刑事证人作证行为法律定位的反思——兼谈《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的缺陷及其弥补方法[J];法商研究;2004年02期
5 郭小冬,陈朝晖;关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当庭认证制度的思考[J];河北法学;2005年04期
6 徐昕;程序自由主义及其局限——以民事诉讼为考察中心[J];开放时代;2003年03期
7 李卫东;试论“自由心证”之自由的相对性——从刑事诉讼的角度[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李玉萍;试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证明责任[J];人民检察;2001年06期
9 万永海;关于口供的证据价值的理性思考[J];法学论坛;2003年06期
10 胡常龙;;商业贿赂犯罪证据特殊性分析[J];法学论坛;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桂蓉;公诉人的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李玉华;论诉讼证明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杨虹;浅议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李微;论电子证据的确立与运用[D];湘潭大学;2002年
5 肖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车丽华;论电子证据[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金殿军;鉴定结论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牟文华;电子通关中的电子数据的相关法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吕文清;沉默权及其本土化问题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王建敏;论刑事诉讼中的口供[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岭;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之关系探微[J];法律适用;1998年03期
2 施律师;;怎样申请仲裁[J];兵团工运;1998年11期
3 杨柏勇;侵害计算机程序的证据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司法;1999年08期
4 刘春玲;;性骚扰案件中的证据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S1期
5 丁洪广;;行政诉讼证据“三性”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1年06期
6 熊晓燕;;仲裁庭设在了农家院坝[J];四川劳动保障;2009年01期
7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8 谭丽丽;;作为一种民间资源的情理——其进入当代中国司法的途径与技术[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邵大要;;青岛黄岛区:“四进”活动提升公信力[J];中国劳动;2010年07期
10 本刊通讯员;;秉公调解维权益[J];四川劳动保障;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顾永忠;;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立法的初步设想[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3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胡维朗;施建华;;商业秘密犯罪与律师辩护[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5 杨建群;;浅议检察院对贪污贿赂案件证据的运用[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刘曼;;从逻辑学角度看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朱晓勤;何锦龙;;中国水污染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与展望[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心宏 记者 张帆;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工作入轨见效[N];盘锦日报;2008年
2 张居正 杨庆瑛;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会议在临沧召开[N];云南政协报;2007年
3 林丽华;丹徒多方斡旋释前嫌[N];江苏法制报;2009年
4 江西省高安市四小 谢丽华邋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法院 王永东;劳动争议仲裁的执行由哪级法院管辖[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蔡昌;浅论劳动争议仲裁中释明权的使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6 记者 徐亚华邋通讯员 罗栋祥 戴卫民;我市试行特邀评审员制度[N];南通日报;2008年
7 郭德润;聊城市加强仲裁人员工作能力建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N];法制日报;2000年
9 赵正辉邋潘志江;给劳动争议审判上“紧箍咒”[N];江苏法制报;2007年
10 李明甫;整合办案力量 仲裁机构挂牌[N];眉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茜茜;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几个基本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颜浩;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中的调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苏源;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柳适思;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衔接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林涵;民事诉讼自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张苏苏;从赵作海案论证据的认定[D];山西大学;2011年
7 杜晓伟;试论电子证据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蒲树和;论刑事审判认证[D];湖南大学;2009年
9 范树魁;公诉证据标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吴爱军;身体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3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57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