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举证妨碍救济制度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8-03-11 09:09

  本文选题:举证妨碍 切入点:救济 出处:《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举证妨碍的法律效果宜从其所针对的对象或功能上区分为制裁和救济。举证妨碍的救济是一种具有补救性质的,意图以其他替代方式证明案件事实或由法官通过其他方式间接认定案件事实的效果。关于举证妨碍救济,大陆法系国家流行的"证明责任倒置说"与"自由裁量说"及我国学者主张的"多元适用说"均存在重大缺陷。举证妨碍的界定及其效果应从具体举证责任角度来加以把握才更具实践意义,应当在举证妨碍救济制度建构中加入时间性因素,也即将举证妨碍救济置入双方当事人与法院之间互动的程序流程中来加以考虑,举证妨碍效果的选择是情境依赖的。
[Abstract]:The legal effect of evidentiary obstruction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as sanctions and remedies from the object or function to which it is directed. The remedy of the evidentiary obstruction is of a remedial nature, The effect of the attempt to prove the facts of the case by other alternative means or the indirect determination by the judge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 with regard to the obstruction of relief by the evidence, The popular "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and "discretion" in the countries of civil law system, as well as the "pluralistic application" advoc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have great defects. The definition and effect of proof hindrance should be view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crete burden of proof. To grasp it is of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ime factor should be add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of hindrance relief system, and the proof obstruction relief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dur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court. The choice of the proof hindrance effect is situational dependen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FX06) 201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X1220)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毕玉谦;;关于创设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基本视野[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2 胡学军;;从“抽象证明责任”到“具体举证责任”——德、日民事证据法研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家;2012年02期

3 奚玮;余茂玉;;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J];河北法学;2007年03期

4 李永泉;;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理论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年01期

5 包冰锋;;多元化适用: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选择路径[J];现代法学;2011年05期

6 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法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周菁;王超;;我国法官在刑事证据法中的诉讼角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张嘉军;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赵洪梅;毕守国;;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变化谈民事检察理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孙晶;;证明妨碍及其规制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梦飞;;阐明权概念与范围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唐先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周开琴;;对借贷案件举证责任分配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辉;郑在义;;民事检察中的若干证据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雅妮;;环境诉讼中正当当事人问题探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桥生;;让调解走进“禁区”——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与限度之扩张[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肖刚;;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德敏;;论我国行政诉讼指导制度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邓宏光;;构建我国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制度——以美国确认之诉为借鉴对象[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9 田孟华;;创建学习型法院与提高法院审判质效——基于我国法院党建工作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10 乔雄兵;;信息技术与域外取证:问题、理论与规则[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舒源;英国股东派生诉讼成文法的形成与构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余暮;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龙中华;自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霍海红;;论证明责任机制的限度[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3 奚玮;杨锦炎;;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贺秋平;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妨害行为[J];法律适用;2003年09期

5 李浩;;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J];法学家;2010年03期

6 李浩;;回归民事诉讼法——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再改革[J];法学家;2011年03期

7 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8 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J];法学研究;2008年05期

9 李浩;;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自我责任[J];法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包冰锋;陶婷;;证据收集程序之保障:文书提出命令制度[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黎晓,程相鹏,王会岑;我国现行执行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J];行政与法;2002年04期

2 余为青;论证言的形成过程与我国证人条件的重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马柳颖;中国民事证人制度的重构——以现行民事证人制度完善为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柯元平;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及重构[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5 余妙宏;;浅析和谐社会及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的重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6期

6 苏梅芳;;个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重构[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7 胡丽丽;陈儒坤;;论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8 王庆星;;略论我国审判监督程序体系[J];理论观察;2007年01期

9 秦润;;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及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10 李志刚;;试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重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陕峡;;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思考——以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救济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齐岩军;;中西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丁英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性质辨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军明;;论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的展开[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英华;;刑事被害人救济法律性质辨析[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6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路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当界定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岳平;赵丹枫;;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与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10 方龙华;郑国辉;;能动司法与司法为民工作机制之优化建构——以司法协理工作机制的创建实践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闫继勇 本报通讯员 金山 志华 建刚 啸林 丽萍;潍坊 三访体系化心结[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马蔚;从慈善救济到政府责任[N];工人日报;2003年

3 黄燕;浅议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和解的瑕疵救济[N];江苏法制报;2008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薛刚凌;重构行政判决制度[N];法制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冯莹 本报通讯员 王丽英 尚利准;培养制度化体系化[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田雨;最高法要求:救济民权减轻民负保障民利[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 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法院 张琰成 郝兴军 齐金萍;被害人索赔权的救济路径[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薛飞;行政权、司法权对诉权的侵害与救济[N];法制日报;2004年

9 江湘瑞;重构非诉讼机制[N];检察日报;2002年

10 杨涛;以公民的名义呼吁救济律师会见权[N];中国保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江;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国民基础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谭宗泽;行政诉讼结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赵琳琳;刑事冤案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熊菁华;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龙云辉;律师权利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刘晓英;民事上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冀宗儒;论民事司法救济充分性的实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尹丽华;刑事上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张越;行政诉讼主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胡卫列;行政诉讼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敏;小额诉讼程序探寻与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2 吴德朝;论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之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陆晓芳;民事强制执行中的人权保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王激;论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吕珂;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李昌盛;羁押期限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7 江涛;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现实反思与制度重构[D];四川大学;2005年

8 关孟斌;简易刑事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徐瑛;论行政不作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升军;试论行政不作为的救济与责任[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7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597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