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被告逾期举证效力认定的二元标准
本文选题:行政诉讼 切入点:逾期举证 出处:《行政论坛》2013年04期
【摘要】:现行被告举证期限规则下,关于被告逾期举证效力的认定标准是一元的,即期限。一元标准适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以被告逾期举证为由撤销被诉行政行为,还可能损及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权益。导致一元标准适用困境的原因:一是没有区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抑或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是制裁方式选择的价值取向有误;三是采用推定方式不尽合适。因此,行政诉讼被告违反举证期限规则,不能一概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认定行政诉讼被告逾期举证的效力,应当同时考虑被告举证是否逾期以及该证据是否在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适用被告逾期举证效力认定的二元标准时,应当改变现行"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的单一制裁方式,增加训诫、罚款、作出确认举证违法判决或提出司法建议等。
[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rules of the defendant's time limit of proof, the criterion of deter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defendant's late proof is monistic, that is,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of one element i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act of the accused is revoked only on the grounds of the defendant's late proof. It may also harm the public interest or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dilemma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nitary standard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sense of behavior or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sense of result; second, the wrong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oice of sanctions; The third is that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the presumption. Therefore, the defenda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violates the rule of the time limit of proof, and can not always be regarded as having no corresponding evidence for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 being sued. The validity of determining the late proof of the defendant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is determined. It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whether the defendant's proof is overdue and whether the evidence has been collected at the time of the defendant's administrative act. When the dualistic criter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fendant's late evidentiary effect is applied,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existing single sanction of "no corresponding evidence for the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 charged", to increase admonitions, fines, to make a judgment of confirming the violation of the proof or to put forward judicial suggestion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有关问题的调研”(2012)
【分类号】:D925.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农;民事诉讼代理制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唐先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5 绳丽娜,崔起凡;对民事举证责任倒置问题的再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方红生;从博弈角度看中小股东解决纠纷的过程——从一个流行模型的残缺谈起[J];财经科学;2002年02期
7 方红生;中小股东的福音:张维迎的承诺要胁诉讼模型的再修正[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S1期
8 宋平,严俊;“攻击防御方法”之平衡——简论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胡剑波;小额诉讼程序之比较与借鉴[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10 李荣华;;论中国法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策;邹立言;;论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从燕;罗曙光;;民事司法改革与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诉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贺绍奇;论法官的职业伦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崔婕;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5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解志勇;论行政诉讼审查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徐胜萍;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晓茹;家事裁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东堂;论民事证据证明力[D];河南大学;2001年
2 陈健;民事证据适用研究及其价值取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洪更强;论替代性的纠纷解决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胡华峰;试论申请强制执行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雷道茂;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王颖;试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的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施建清;民事检察的权能及运作方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关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赵伟;举证责任若干问题探讨[D];郑州大学;2002年
10 赵桂莲;民事诉讼证人证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端洪;对峙——从行政诉讼看中国的宪政出路[J];中外法学;1995年04期
2 叶平;行政诉讼第三人举证问题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虹;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研究[J];律师世界;1999年02期
2 郭勇平;;论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及举证责任[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黄垣;;论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年04期
4 柴迅;刘美;;论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成人教育;2009年11期
5 方冬芬;浅议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特征[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6 张远提;浅谈行政诉讼证据举证时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7 ;80条新规支持“民告官”[J];廉政w,
本文编号:1675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7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