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当前我国经济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10:00

  本文选题:刑事和解 切入点:经济犯罪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刑事和解作为新型的犯罪处置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模式,寻求一种相对平和而非激烈对抗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在我国,自2002年以来,检察机关率先开展了刑事和解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新刑事诉讼法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写入刑事和解,是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的一大创新。当前我国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渐成主流犯罪的态势下,借鉴已有经验,进行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的尝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有丰厚的社会文化思想底蕴,是"和合"精神在新时期的崭新呈现。刑事和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充分考虑到经济犯罪案件的自身特点,有利于刑罚预防功能的更好实现。尤其需要明晰的是,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与"用钱买刑"有着实质的区别。将经济犯罪案件纳入刑事和解的适用范畴中,有助于实现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和谐"价值观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crime handling mechanism,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seeks a relatively peaceful rather than vehement way to resolve criminal disputes.In our country, since 2002, the procuratorial organ has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written into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hich is a great innovation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of our country.At present, the economic crime in our country continues to be in high incidence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stream crim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se th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try to conciliate the crime of economic crime cases.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has rich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s, which is a new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harmony" in the new period.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ombining leniency and severe punishment, which ful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crime case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penalty prevention.In particular, there is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economic crime cases and "buying punishment with money".Bringing the economic crime cases into the scope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the legal effect and the social effect of the case handling, and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harmonious" valu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基金】:公安部软科学项目“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研究”(项目编号:2010LLYJGADX03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2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2006年10期

3 葛琳;;中国古代刑事和解探析[J];刑事司法论坛;2008年00期

4 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5 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2008年06期

6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何承斌;;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再探讨——基于立法例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周醒;;论严格责任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蒋娟;;刑事和解与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郭志远;;“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唐世银;;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新生;金石;;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磊;我国死刑执行制度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振林;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陈卫东;;谈谈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行和解[J];法学杂志;1986年02期

3 罗结珍;;法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J];法学杂志;2008年03期

4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6 孙昌军,陈炜;试论英国公司法人犯罪法律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现代法学;1999年02期

7 胡兴东;元代刑事审判制度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2期

8 陈瑞华;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上)[J];政法论坛;1995年03期

9 陈瑞华;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下)[J];政法论坛;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广泉;刘庆;;刑事和解制度之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2 孙凤良;;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3 龚晓峰;;刑事和解在公诉环节的应用——以广东省增城市检察院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4 李洪亮;;浅析刑事和解的自愿性[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5 麻新浩;;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机制之构建[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9期

6 李保明;高雷;;我国宽严相济刑事价值理念下刑事和解的可行性[J];知识经济;2011年03期

7 陈钢;张白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和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8 苏衍兵;;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9 郭殿雄;;关于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周文迪;熊侃;;刑事和解的刑事政策解读[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靖;;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徐维忠;;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统一适用存在问题的思考[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荣;王秋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审查起诉的再审视[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伯平;;监狱宽严相济政策之再读[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丁根生;徐世伟;史东海;;树立和谐执法理念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关问题的思考[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7 傅文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陶建军;王力欣;范小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证分析——以公诉环节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胡国杰;;刑事审判怎么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叶祖怀;;宽严相济视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人民检察院 隋新;阜新海州:轻罪案件办理实践宽严相济[N];检察日报;2008年

2 罗述明 李小强 本报记者 廖文凯;宽严相济显威力 刑事和解促和谐[N];眉山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宁 孙敏坚;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立法[N];湖南日报;2009年

4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检察院 梁巨热 王志辉;湖南双峰:从87起案件看刑事和解的规范[N];检察日报;2009年

5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刑事和解应注意纠偏[N];检察日报;2008年

6 毛建华;刑事和解须坚持四项原则[N];法治快报;2008年

7 记者 戴丽丽;裕华区检察院探索实行刑事和解[N];石家庄日报;2009年

8 高咏;和谐司法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N];光明日报;2009年

9 江勇 金晓倩 张龙金;新罗成立全省首家刑事和解调委会[N];闽西日报;2009年

10 武汉大学刑法博士生、郑州大学教授 刘德法;和谐社会下的刑事和解制度[N];郑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亚红;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赵运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田小丰;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徐晔;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D];复旦大学;2008年

2 林家柏;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胡云霞;论刑事和解与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建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事和解[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燕辉;刑事重罪案件中的和解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7 夏云伟;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倩倩;论刑事和解制度[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飞阳;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1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21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