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电子证据的鉴真问题:基于快播案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15 08:24

  本文选题:电子证据 + 鉴真 ; 参考:《中外法学》2017年01期


【摘要】:快播案中,控辩双方的争议主要围绕服务器和淫秽视频这两项关键证据的取证和保管环节展开,其核心是电子证据的鉴真问题,即这两项证据同被告人之间的联系是否是真实的。该案的审理应当适用我国自2010年始建的电子证据鉴真规则。相比于国际上通用规则而言,我国的这项规则存在着缺少"自我鉴真"和"独特特征的确认"方法、较多依靠笔录审查而知情人出庭作证较少、尚未建立证据标签制度和推定鉴真制度以及缺少鉴真不能法律后果的设定等缺陷。快播案中的电子证据鉴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乃规则缺陷使然。虽然快播案中,法庭试图通过新委托鉴定进行补强,但这一做法并不能有效地鉴真,也有悖于鉴真规则的本意。新近《两高一部电子证据规则》在电子证据的鉴真方法、法律后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能够避免快播案的证据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该项规则仍然面临着继续改革的任务。
[Abstract]:In the fast-broadcast case,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defens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server and obscene video as the two key evidence-gathering and custody links,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authentication of electronic evidence.Wheth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vidence and the defendant is true.The trial of this cas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authentication rules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 since 2010.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rules in the world, there is a lack of methods of "self-identific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rule in our country.The system of evidence label and the system of presumption of truth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the absence of truth identification have not been set up.To some extent, the problem of electronic evidence identification in the broadcast case is caused by the rule defect.Although the court tried to reinforce the case by new entrustment, it could not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truth, and it was also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entication rule.Recently, the rule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of two High School and one High School have made progress in the method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identification, which can avoid the evidence problem in the case of quick broadcast.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e rule still faces the task of continuing refor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大数据时代电子文件的证据规则与管理法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BFX03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D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瑞华;;实物证据的鉴真问题[J];法学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品新;;电子证据的鉴真问题:基于快播案的反思[J];中外法学;2017年01期

2 苏云;薛培;;藏赃型走私犯罪案件海关查验取证之困局及应对[J];海关法评论;2016年00期

3 高源;;隐蔽性证据:概念、功能与运用[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4 葛琳;;刑事涉案财物管理制度改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5 陈浩;;即时通讯记录的司法认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冀宗儒;钮杨;;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运用规则[J];证据科学;2016年04期

7 刘芳;黄文忠;;常见刑事证据审查判断技能分析——以审判中心主义为视角[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8 孙锐;;实物证据庭审质证规则研究——以美国鉴真规则的借鉴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9 王东海;;审判中心格局下刑事指控体系的构建[J];江汉学术;2016年04期

10 李玉华;;论独立统一涉案财物管理中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2 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以两院三部《两个证据规定》之公布为视角[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3 龙宗智;;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年06期

4 熊秋红;;刑事证据制度发展中的阶段性进步——刑事证据两个规定评析[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5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爱情信物”今何在“电子证据”巧断案[J];科学生活;2009年12期

2 余金灿,韩万迁;美国的电子证据和法庭计算机科学[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郭威;美国电子证据法规初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2年07期

4 黄水生;叶勇;;一起非法行医案件办理过程中电子证据取证的心得与体会[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03期

5 ;首例网络虚假广告案消费者败诉[J];新闻前哨;2006年11期

6 龙富泉;;试论人民法院TSA电子证据采集系统之构建[J];科技与法律;2008年04期

7 李锦华;;电子发现与电子文件长期存取的管理需求分析——基于美国民事诉讼联邦规则[J];档案;2012年06期

8 郭莉;张妍;;浅析美国刑事犯罪中电子证据收集的法律问题[J];中国检察官;2014年10期

9 刘品新;;美国网上扫黄3大名案及启示[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11期

10 沈言;;盗窃案件中电子数据的采信与认定[J];人民司法;2012年2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永禄 伍瑾;科技发展催生电子证据[N];检察日报;2002年

2 吴学安;电子证据:从案例到立法[N];经济参考报;2003年

3 王议平;电子证据期待规则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刘品新;迎接电子证据时代 我们准备好了吗[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刘品新;电子证据的地位观[N];人民法院报;2003年

6 刘品新 叶建华;电子证据采用标准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电子证据:物证鉴定新领域[N];人民公安报;2003年

8 王晓雁;叫板“诺顿误杀”关键在电子证据取证[N];法制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颖洁;短信担保被判还债 电子证据意识仍待增强[N];通信信息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花耀兰 通讯员 段雯 徐小菲;电子证据“搞定”特大贩毒案[N];检察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753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53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