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交叉询问理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4-16 01:40

  本文选题:交叉询问 + 理论研究 ; 参考:《求索》2013年02期


【摘要】:我国刑事交叉询问制度理论研究肇始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2000年后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利用"中国知网"作为研究平台,以文献分析方法考察文献发表的年份、关键词的分布、发表刊物的类别等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交叉询问制度日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在研究广度、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的本土化未得到充分重视。未来研究应以交叉询问的中国问题为基点,注重研究内容的整体性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system of criminal cross-examination in China began with the revis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1996 and entered the stage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fter 2000.Using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as the research platform,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year of public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keywords and the category of publications, we can see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of cross-inquir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theoretical circle.The number of research is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ich,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research breadth,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level and so 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research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ross-questioning of China issues, focusing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潍坊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证据评价制度研究》(08DFXZ01)
【分类号】:D9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卫民;赵勇;;中国刑事证明责任之现状及改进——兼论两大法系相关法理论[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喻明;;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薛培;廖耘平;王志强;麦苗;;论职务犯罪侦查情报信息平台的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汪海燕;;论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合法性危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塔娜;论自由与安全——刑事诉讼价值权衡与程序设置[J];前沿;2004年07期

7 白红霞;浅论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改革与完善[J];前沿;2005年11期

8 郑金莲;;关于我国刑事诉讼当庭认证制度的思考[J];前沿;2006年05期

9 刘作凌;;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刑事判决证明标准之争[J];前沿;2006年09期

10 周丹;罗红兵;;刑事再审程序比较研究[J];前沿;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量刑监督制度研究课题组;沈新康;;和谐社会语境中量刑监督的实践与制度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柳青;邓立;;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完善刑事公诉权监督制约问题研究[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敬;韩菲;;浅议检察机关在刑事简易程序中的监督权——以加强庭审监督为视角[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取保候审制度困惑与对策[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宋云苍;;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分设——无罪辩护案件律师量刑辩护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狄小华;;试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于世忠;房绪兴;;刑事法治论域中的刑法目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狄小华;;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洋;论司法权的社会功能[D];吉林大学;2012年

7 唐世齐;刑事判决说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玲;刑事司法中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5 魏彦煜;论刑事诉讼程序分流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志钢;论我国行政诉讼专家证人制度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0年

7 薛涛;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丛东;刑事侦查讯问制度的程序性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松;试论我国刑事初查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云翠;我国逮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铁刚;;简析美国的诱导性询问[J];前沿;2007年07期

2 许兰亭;试论交叉询问艺术——兼谈刑辩律师的基本功[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梁静;论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直接言词原则[J];中州学刊;2004年04期

4 周湘雄;;交叉询问:专家证言客观性的保障[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章志远;;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研究述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石磊;;关于交叉询问制能否在我国适用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齐树洁;程翔;;仲裁程序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述评[J];仲裁研究;2007年02期

8 何军兵;徐荣根;;我国确立传闻证据规则模式之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9 刘高林;徐继超;;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理论讨论述评[J];求索;2009年03期

10 吴颖;;刑事证人出庭制度之实证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力彦;;浅谈交叉询问中的诱导性询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谭跃;;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罪犯人权保障理论研究[A];中国监狱人权保障——全国监狱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邵泽春;;澳门律师制度述评[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邵泽春;;澳门律师制度述评[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关建华;丁天舒;;刑事被害人保护本土化探究——以历史流变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萍;韩晶;;论民事诉讼质证范围、程序规则与司法公正[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周建国;;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思考[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金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5年年会总结致辞[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5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5年

9 ;坚持理论创新 繁荣监狱法学研究[A];全国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加强学会工作 服务司法实践[A];全国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加强理论研究是提高队伍素质的捷径[N];检察日报;2005年

2 记者 王丽;四川:振兴理论研究 检校共建基地[N];检察日报;2007年

3 记者 郭士辉;加强执行理论研究 推进执行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记者 刘建;少年司法制度理论研究滞后[N];法制日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检察理论研究要继续推进五个转变[N];检察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周瑞南;我市检察理论研究带来办案成果[N];嘉兴日报;2006年

7 记者 邹玲;全疆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在博召开[N];博尔塔拉报;2007年

8 王斗斗;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成立[N];法制日报;2007年

9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王胜明;加强立法工作 促进审判理论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刘晓鹏;审判理论研究要服务于审判实践[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忠;刑事诉讼交叉询问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贺振华;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杜闻;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何邦武;刑事传闻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调查[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李昌盛;论对抗式刑事审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郑旭;刑事证据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秀芝;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易雪琴;交叉询问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韩征瑞;法庭交叉询问的邻近应对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胡毅春;论交叉询问[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刘潇;交叉询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安广泉;从英美交叉询问制度论我国民事庭审证言质证程序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宋京霖;交叉询问中的美国联邦刑事品格证据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阳;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张冰;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许明莹;论我国刑事质证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6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56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