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程序法定原则对刑事司法的规范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7 17:06

  本文选题:程序法定原则 + 授权性程序规范 ; 参考:《法学》2014年10期


【摘要】:在法治时代,程序法定原则是刑事诉讼中不言而喻的"铁律"。我国刑事诉讼法适用中存在偏离程序法定原则的现象。在程序法定观念缺位的社会环境下,将程序法定原则的贯彻转化为法律解释技术问题,尤为重要。依照程序法定原则,法律适用应遵循如下边界:禁止突破国家机关处分性职权的授权规范,不得自我授权;国家机关必须恪守法律明示的程序操作义务,不得违反程序操作规范,不得擅自取舍进行选择性适用;对于禁止性规范,应严格遵守立法精神,不得曲意释法加以规避、变通;以比例原则、类推适用等,确定授权性程序规范的解释边界。诉讼行为无效机制不但将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的程序刚性实定化,而且还将程序法律规范的刚性扩张至授权性规范,强化了法律对裁量权的规约效力。我国应建立完整的诉讼行为无效机制。
[Abstract]:In the era of rule of law, the principle of legal procedure is a self-evident "iron law" in criminal proceedings.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deviation from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al law in the application of our criminal procedure law.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concept of procedural law is absen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rans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al law into a technical issue of legal interpretat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cedural la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shall follow the following boundaries: it is forbidden to break through the authorization norm of the disciplinary authority of a state organ and shall not authorize itself; the state organ must abide by the procedural and operational obligations expressly expressed by law,Shall not violate the procedural and operational norms, shall not arbitrarily choose and choose for selective application; with regard to prohibited norms, shall strictly abide by the spirit of legislation, shall not interpret the law to circumvent or modify it, and shall apply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by analogy, etc.,Define the interpretation boundary of the authorized procedure specification.The invalidation mechanism not only makes the procedural rigidity of prohibition norm and compulsory norm more rigid, but also extends the rigidity of procedural legal norm to authorized norm, which strengthens the statutory effect of law on discretion.Our country should establish the complete action invalid mechanism.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法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资助计划(WJQ2012004)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刑事诉讼法学方法论及运用”(13YJC820087)的资助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长永;王彪;;刑事诉讼中的“审辩交易”现象研究[J];现代法学;2013年01期

2 郭晶;;论程序性监督之嬗变——从违法性宣告到渐进式制裁[J];现代法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王圣扬;董琼;;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3 王圣扬;;从辩护律师参与量刑活动看我国审判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4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8 刘少军;论刑事程序对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王圣扬;;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结构性调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跃强;胡涛;;试论检察权外部制约机制的构建[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陈志荣;;论环境犯罪侦查之完善——以紫金矿业污染案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平;何泽岗;栗春坤;;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理论与实务研究[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10 李平;粟春坤;何泽岗;费文婷;于承;;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授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以上海市立法实践为例[A];2008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玲;刑事司法中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尉龙;量刑建议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5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姜斓;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王乐;行政行为中相关因素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阿华;论依法按政策行政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桐辉;;案外因素与案内裁量:疑罪难从无之谜[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2 侯猛;;政法传统中的民主集中制[J];法商研究;2011年01期

3 朱立恒;;我国刑事检察监督制度改革初探——以刑事检察监督的弹性化为中心[J];法学评论;2010年01期

4 吴常青;;对“预交罚金”做法的反思[J];法学;2010年03期

5 谢佑平;;检察机关与非法证据排除[J];中国检察官;2010年21期

6 李翊;;公诉环节侦查取证活动法律监督的问题及措施完善[J];中国检察官;2012年01期

7 李建明;;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与法律监督[J];法学研究;2011年04期

8 胡廷松;;论侦查权的控制路径[J];时代法学;2013年01期

9 郑青;;诉讼监督规律初探[J];人民检察;2011年11期

10 郭松;;实践中的公诉裁量——以实证调查材料为基础的经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泉;苌铖;;诉讼行为解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刘舟,张志彤;法律倾向性和诉讼行为的博弈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邵明;民事诉讼行为要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彭明;诉讼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5 陈瑞华;大陆法中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三个法律文本的考察[J];政法论坛;2003年05期

6 刘萍,赵信会;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学;2005年01期

7 朱芊;;从法律行为的角度看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夏红;;业绩考评体系中的不规范刑事诉讼行为浅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纵博;郝爱军;;侦查机关刑事诉讼行为的评价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夏红;;认定刑事诉讼行为无效标准初论——以利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考察[J];河北法学;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安国江;;对法院民事诉讼行为两个问题的探讨[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黄维友;刘健;刘胜;陈长树;;高校成为大学生诉讼行为被告的可能性分析与避免对策探析[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奚玮;;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刚;农民民事诉讼行为能力聚焦[N];江苏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魏素娟 通讯员 黄国涛;对妨碍民事诉讼行为开“罚单”[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3 刘芳 米君安;哪些行为属妨害民事诉讼行为[N];检察日报;2001年

4 王太福;威胁、殴打“法院专递”投递人员属妨碍民事诉讼行为[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党小学;不诚信诉讼行为多发[N];检察日报;2014年

6 赵秉志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商浩文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生;简论应将虚假诉讼行为独立入罪[N];人民法院报;2014年

7 闵 行;消极行为是否构成妨碍诉讼[N];人民法院报;2003年

8 崔拓寰 周培敏;官司输赢的标志是什么?[N];民主与法制;2000年

9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佟姝;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行为的规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赵俊峰 钱新才;拘留期将届满的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连续拘留[N];江苏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红;无效刑事诉讼行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金玉;民事诉讼行为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2 孙会艳;诉讼行为能力量化评定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王超;论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侯慧慧;程序视角下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5 尹诗莲;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汪峰;民事诉讼行为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睿;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救济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屠春含;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的评价及处理[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9 印波;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效力处置[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丁仕雷;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4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64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3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