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据分类制度的功能反思——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
本文选题:证据分类 + 刑事诉讼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我国证据分类制度诸多难以解答的疑问要求理论分析的视角从"制度逻辑"转向"制度功能"。限制证据能力、排除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的证据材料,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证据分类制度的法律功能,但是这种理论上预设的功能在司法实践中从来没有实现过。受侦查中心主义和侦查案卷审判模式的影响,证据分类制度实际上发挥着"强化侦查案卷证据能力"的功能。因此,建议从审判视角重新定义证据种类,以司法解释方式限缩侦查案卷在审判中的使用,逐步实现我国证据分类制度从"强化证据能力"转向"限制证据能力"的功能归位。
[Abstract]:Many difficult questions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requir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change from "institutional logic" to "institutional function". The restriction of evidence ability and the exclusion of evidence materials which are not legal evidence types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legal function of the evidenc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but this kind of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function has never been realized in judicial practice.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ism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 trial mode of investigation file,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vidence actually plays the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vidence in investigation file".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redefine the types of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al, limit the use of investigation files in the trial by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vidence" to "restricting the ability of evide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820011)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瑞华;;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J];法律适用;2012年01期
2 裴苍龄;论证据的种类[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3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年05期
4 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益红;;庭审形式化原因探讨——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角度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赵信会;秦小雅;;中立证人观与民事证人评价制度的建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高一飞;林国强;;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证据部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4 何雪;;关于被害人陈述制度的完善[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文庭婷;王万宇;;论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6 段志凌;王伟奇;;辩护权与公诉权在刑事诉讼中的互动关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胡永军;;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在诉讼程序中的体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8期
8 林喜芬;;我国刑事审级制度功能考辩与变迁改良[J];东方法学;2009年05期
9 李昌盛;;刑事庭审的中国模式:教化型庭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艾佳慧;;刑事诉讼的制度变迁与理论发展——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切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焰;林宁烨;;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难题与出路[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2 魏治文;;否定之否定:刑事案卷移送制度改革的轮回[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陈盎然;李琛;;并不仅仅是“接力赛”——刑事法官阅卷行为的观察、反思与展望[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文正桥;;论刑事审判中的人权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5 李琛;;走出钱穆制度陷阱:刑事法官阅卷“接力赛”引发的追问与反思[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洪伟;证券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何邦武;刑事传闻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唐晓东;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昌盛;论对抗式刑事审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赵琳琳;刑事冤案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贾立丽;我国刑事诉讼“情况说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4 阳益洲;职务犯罪案件批捕权上提一级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贺建勇;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效力[D];南昌大学;2011年
6 唐迎弟;刑事诉讼翻供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马登高;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媛;论手机短信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D];西北大学;2011年
9 赵瑞敏;对刑事二审发回重审的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谢琼;刑事案卷移送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裴苍龄;论证据的种类[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2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年05期
3 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4 刘惠修;刑诉法“视听资料”应修改为“音像、电子资料”[J];人民检察;200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友明;[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 陈卫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富成;;刑事证据分类新探——兼论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3期
2 吴磊;;关于证据分类问题[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06期
3 章军,唐仲清;简论证据分类[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年05期
5 郝宏奎;刘静坤;;美国的实践导向型证据分类法及启示[J];证据学论坛;2010年00期
6 吕强;张彦,
本文编号:1795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9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