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案件起诉期限的起算
本文选题:行政案件 + 起诉期限的起算 ; 参考:《清华法学》2013年01期
【摘要】:对我国行政案件起诉期限起算点作出严格解释,已经成为行政案件进入法院的巨大障碍。起诉期限制度的存在目的之一在于,基于诚信原则,促使原告及时行使权利以及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无论是按照日本的"现实期待可能性"基准,还是美国的发现规则和持续违法理论,都应以起诉人发现诉因之日或者现实期待起诉人可以行使权利之日,作为行政案件起诉期限的起算日。因此,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和行政事实行为致害赔偿诉讼案件的起诉期限起算日应为足以期待起诉人起诉的"诉因"出现之日,即起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主体、行为结果、行为的重要理由、具体损害等足以认定被诉行为违法并带来损害的关键事实之日;对于行政法上不当得利返还诉讼,则应以起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成立之日为起诉期限起算日。
[Abstract]:It has become a great obstacle for administrative cases to enter the court.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suing period system is to prompt the plaintiff to exercise his right in time and to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dministrate according to law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Whether based on Japan's "realistic expectation possibility" benchmark, or the United States' discovery rules and continuing violation theory, the prosecution should either discover the cause of action or realistically expect the prosecutor to be able to exercise his rights. As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time limit for the prosecution of administrative cases. Therefore, the time limit for the prosecution of cases against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cases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factual acts shall be the date when the "cause of action" sufficient to be expected to be prosecuted by the prosecutor, that is, the prosecutor knows or should know the subject of the act, The day when the result of the act,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act, the specific damage, etc., are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key fact that the accused act violates the law and causes the damage; in the case of a lawsuit for improper enrichment in administrative law, The time limit for prosecution shall be the date on which the plaintiff knows or should know the establishment of improper enrich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社会转型与法治发展”(010522613001)资助
【分类号】:D92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巍;彭双五;;反思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质疑“三目的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魏盛礼;;诉讼时效的理论基础:有待破解的法律之谜——诉讼时效基本理论的反思与我国诉讼时效立法的重新选择(一)[J];河北法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裘靖飞;产权证纠纷诉讼时效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艳斐;论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耿红建;诉讼时效起算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轶;;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J];当代法学;2006年01期
2 魏盛礼;;诉讼时效的理论基础:有待破解的法律之谜——诉讼时效基本理论的反思与我国诉讼时效立法的重新选择(一)[J];河北法学;2006年03期
3 魏盛礼;;诉讼时效在保障工商业文明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诉讼时效基本理论的反思与我国诉讼时效立法的重新选择(二)[J];河北法学;2006年04期
4 杨巍;彭双五;;反思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质疑“三目的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金江;从108起乡镇政府败诉行政案件看当前基层行政执法[J];山东审判;1996年04期
2 马畅;;“刁民”的遐想[J];四川统一战线;2004年12期
3 王春业;;改革管辖制度,实现公正审判——对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4 朱维究;我国应当建立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兼论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关系[J];政法论坛;1987年03期
5 杜存朋;关于一宗房产不作为行政案件审判的法律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1期
6 戴慧霞,冯江;浅析行政案件审理依据的适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02期
7 王周户;李大勇;;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重新解读——以法律适用为视角看《行政诉讼法》相关制度的修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内蒙古行政案件交叉审理新情况[J];中国审判;2009年03期
9 马凌云;;构建民事行政案件申诉风险告知制度的思考[J];中国检察官;2010年15期
10 王汉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草案)》的说明——1989年3月28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贵忠;;论我国行政案件“执行难”的现状与完善[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2 牛英涛;;对民事行政案件发还重审的几点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3 杨力;;论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中适格当事人的制度构建——以保障当事人诉权为基点的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永革;李成;;行政诉讼中超期裁判效力研究[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通过技术性变革实现司法公正——行政诉讼异地交叉审判的启示[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郑水泉;;试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行政诉讼中的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雷遥;华敏洁;韦苇;;论行政诉权的保障与规制——以行政审判权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林莉红;赵清林;;回顾与反思:7年以来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的新发展[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德敏;;论我国行政诉讼指导制度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福元;;用智慧敲响法槌——论行政诉讼中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选择适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丁玲玲;省法院畅通行政案件“入口”路径[N];安徽日报;2003年
2 毅涵 贤明 晓慧;“民告官”案件撤诉率提高了[N];福建日报;2006年
3 袁定波;扭转告状难、告官不见官现象[N];法制日报;2007年
4 赵正辉 苏建中 刘刚;穿针引线 打消顾虑[N];江苏法制报;2006年
5 记者 梅贤明 通讯员 何晓慧;莆田中院行政案件判后回访[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邓勇;行政案件简便审理之我见[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王明盛;建阳行政案件全部协调结案[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记者 余建华 通讯员 孟焕良;良性互动共促依法行政[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马丽 张传毅;加强沟通形成化解合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袁定波 王斗斗;推行行政案件指定异地审理制度[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谭宗泽;行政诉讼结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白雅丽;司法的角色[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张越;行政诉讼主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洋;海关办理走私案件中刑事案件转为行政案件证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亮;行政审判组织及诉讼管辖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3 肖竹梅;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理问题与应对之策[D];湘潭大学;2006年
4 杜钦玲;试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4年
5 卢治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7年
6 于光远;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D];吉林大学;2011年
7 谷国艳;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D];湘潭大学;2006年
8 黄东英;论行政裁判方式的改革[D];吉林大学;2008年
9 江朝丽;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黄海峰;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1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0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