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解与适用

发布时间:2018-04-29 12:17

  本文选题:刑事证明标准 + 排除合理怀疑 ; 参考:《法律适用》2014年03期


【摘要】:刑事证明标准是指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所要达到的程度。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确实、充分"的定罪证明标准作了细化,引入了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体现出刑事证明标准由客观向主客观相结合的发展动向。中国语境下的"排除合理怀疑"是从主观方面为"证据确实、充分"提供判断依据,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刑事证明标准,应当注意:"排除合理怀疑"不应孤立适用,而是与其他条件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严格适用刑事证明标准,不得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降低要求;坚持疑罪从无原则,摒弃"留有余地"的判决方式,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没有达到证明标准而难以决断的案件,应依法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Abstract]:The standard of criminal proof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criminal suspect and the defendant commit a crime.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refines the standard of conviction proof of "evidence is true and sufficient", and introduces the expression of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countries, which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andard of criminal proof from objectiv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Chinese context,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provides a basis for judging "evidence is true and sufficient" from the subjective aspect, making it more operable. In applying the standard of criminal proof correctly in judicial practic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liminating reasonable doubt" should not be applied in isolation, but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with other conditions to form a unified whole, and the standard of criminal proof should be strictly applied. No requirement shall be lower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 cases in whic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cts is not clear, the evidence is insuffici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without meeting the standard of proof shall be insuffici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 acquittal for the crime of which the charge cannot be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光中;郑曦;;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J];法学;2011年09期

2 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龙宗智;;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初判[J];清华法学;2013年05期

4 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J];中国法学;2000年01期

5 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J];证据学论坛;2000年0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张小玲;李家宏;;论刑事诉讼中诉判同一原则[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孙洪坤;;论刑事诉讼理念的现代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刘少军;;论刑事诉讼合意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程晓燕,华枫;论辩诉交易与我国刑事诉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陈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新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曹达全;试析美国辩诉交易中控辩力量对比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孙泳;;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价值及建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新潮;;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健;;世界各国(地区)反贪机构外部社会监督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与组织形式的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课题组;伦朝平;范淑玲;贾颖玲;李继华;;人民监督员制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薛晓卫;;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完善构想[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吉平;;论计算机取证[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潇;丁锦希;邵蓉;;修订药品管理法,强化药品执法行刑联动机制——中美药品行刑联动机制比较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9 邓发强;宋飞;;“排除合理怀疑”的理解与适用[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10 陈焰;林宁烨;;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难题与出路[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尹晓红;我国宪法中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之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吉伟莉;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谭军;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的监管[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杨书怀;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龙中华;自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思思;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涛;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何伟;附带搜查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付啊;社区矫正中被害人参与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鹏翔;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张雷;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王洪祥,欧阳春;刑事诉讼的价值与冲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裴苍龄;制定证据法典刻不容缓[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4 卞建林,姚莉;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证据规则的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龙宗智;威胁、引诱、欺骗的审讯是否违法[J];法学;2000年03期

6 高旭;浅析测谎技术的实用性[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7 陈卫东;;立法原意应当如何探寻: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整体评价[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8 龙宗智;李玉花;;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02期

9 陈瑞华;;以限制证据证明力为核心的新法定证据主义[J];法学研究;2012年06期

10 龙宗智;;检察机关办案方式的适度司法化改革[J];法学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斗斗;[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旭;刑事证据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郭建淮;圣殿骑士团兴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2 沈德咏;江显和;;对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再探讨[J];人民司法;2009年05期

3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从绝对理想走向相对正义——论“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的确立[J];检察实践;2003年01期

4 韦文法;陈晓;;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若干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5 胡常龙;;走出刑事证明标准的几个理论误区——兼论刑事证明标准的设立基准[J];法学论坛;2009年05期

6 由龙涛;李进国;孙喜民;;试论现行刑事证明标准的缺憾、原因与完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房国宾;刘聪;;刑事证明标准之探微[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房国宾;刘聪;;刑事证明标准之探微[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王琨;;浅议“排除合理怀疑”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借鉴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10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从绝对理想走向相对正义——论“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的确立[J];检察实践;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敏;;关于疑罪从无的逻辑[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2 沈兴政;;反思佘祥林错案 浅谈疑罪从无[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陈春龙;;从佘祥林冤案看刑事诉讼程序的遵守与健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戴剑华;;依法办事,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浅谈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陈惠;;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中的有限与能动——以证据证明标准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齐彬利;;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圣扬;;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8 胡献春;;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不起诉的衔接[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孟昭武;;刑事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思路[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任才义;;浅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溧阳市检察院 张娟;刑事证明标准应有区别[N];江苏法制报;2011年

2 鹰笛  ;疑罪从无是进步[N];经济参考报;2005年

3 刘朝庆;疑罪从无原则的实践价值[N];检察日报;2011年

4 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法学博士 谢鹏程;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N];检察日报;200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莫纪宏;什么因素干扰了“疑罪从无”[N];北京日报;2010年

6 陆燕;论民事与刑事证明标准的相异之处[N];江苏经济报;2004年

7 记者 黄冠;挑夫“运毒”案改判,司法重申“疑罪从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姜伟 张军 田文昌;刑事司法如何面对“排除合理怀疑”(下)[N];检察日报;2001年

9 刘金林;“疑罪从无”是最后写进去的[N];检察日报;2009年

10 张伟杰;“疑罪从无”防止冤案产生[N];工人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郭志远;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吕卫华;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冯举;刑民诉讼中的推定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赵俊甫;刑事推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明;证据证明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谢登科;认罪案件诉讼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宋彬龄;国际体育仲裁院兴奋剂案件证据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睿夫;论刑事证明新标准:排除合理怀疑[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刘义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栗小静;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郝佳;刑事证明标准分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习飞;论刑事证明标准[D];安徽大学;2003年

6 黄惠绘;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李新枝;刑事证明标准的学说与立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8 陈双燕;疑罪从无原则之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于朝;论我国疑罪从无原则的立法完善[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谭萌;论疑罪从无[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9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19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