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讼程序:预防和化解社会纠纷的程序创新
本文选题:预防 + 化解 ; 参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是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上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础之上,引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通用的非讼程序,特别是结合我国现有的特别程序进行整合就是一种程序创新。借鉴大陆法系国家非讼程序理论,充分发挥非讼程序提前介入社会生活,从而起到预防纠纷、化解纠纷的作用,结合现有的特别程序规定,丰富我们解决纠纷的方式和途径,为中国的当事人提供一种更有弹性、更加灵活的纠纷处理方式,也为我国法院提供一种提前介入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与途径。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in the communique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at improving the way of social governance,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effectively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among which the key lies in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t is a procedural innovation to introduce most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the general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especiall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special procedures in our countr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of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in the countries of civil law syste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ntervention of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in social life in advance, thus playing the role of preventing disputes and resolving disputes, combining with the existing special procedure regulations, enriching the ways and means for us to resolve disputes. It provides a more flexible and flexible way for Chinese parties to deal with disputes, and also provides a way for Chinese courts to intervene in society in advance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一般项目“民事诉讼审理的集中化——基于法院民事审判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愉;;司法资源供求失衡的悖论与对策 以小额诉讼为切入点[J];法律适用;2011年03期
2 陈桂明;赵蕾;;中国特别程序论纲[J];法学家;2010年06期
3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4 高圣平;;担保物权实行途径之研究——兼及民事诉讼法的修改[J];法学;2008年02期
5 赵蕾;;诉讼与非讼的再区分——以诉讼与非讼基本模式的差异为研究进路[J];比较法研究;2012年04期
6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的功能[J];中外法学;2011年04期
7 肖建华;;构建协同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J];政法论坛;2006年05期
8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年01期
9 肖建国;;回应型司法下的程序选择与程序分类——民事诉讼程序建构与立法的理论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李浩;;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J];中国法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王亚明;黄健;;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小红;;经济法学视野中的行政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6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程晓燕,华枫;论辩诉交易与我国刑事诉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郭志远;;“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雪中;糜方强;楼丽;赵宝琦;;试论检察机关捕诉机制改革[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王凤涛;;年龄与职业门槛——雇用年龄限制的正当性[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6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7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饶世权;;科学布局产业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3 肖建国;;中国民事执行立法的模式选择[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4 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5 肖海棠;;关于知识产权审理模式的探析与思考——以广东知识产权审判为视角(待续)[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9期
6 曹建明;;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07年05期
7 孙海龙;董倚铭;;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民刑冲突及其解决 以构建协调的诉讼程序和专业审判组织为目标[J];法律适用;2008年03期
8 ;当前审理公司诉讼纠纷案件的困境及其对策[J];法律适用;2008年Z1期
9 张永红;;英国判例法对调解的规范和引导[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10 白彦;杨兵;;有关“调审分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法律适用;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张先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傅郁林;[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记者 张宽明 通讯员 邹小戈;[N];人民法院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常帅帅;票据诉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祥远;;非讼事件初探[J];阴山学刊;2008年01期
2 赵蕾;;诉讼与非讼的再区分——以诉讼与非讼基本模式的差异为研究进路[J];比较法研究;2012年04期
3 孙永军;;诉讼事件非讼化新探[J];现代法学;2014年01期
4 陈小曼;“无讼”与非讼解决争议方式[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王晖;我国宪法非讼化的现象及原因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蔡虹;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廖中洪;;制定单行《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与思考[J];现代法学;2007年03期
8 李长健;曹俊;王妍;;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非讼机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祥远;;非讼程序刍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谢颖梅;;民事非讼程序基本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徐祥 刘萍;民事非讼程序制度的重构[N];江苏法制报;2012年
2 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郝振江;非讼程序的未来走向:自足、独立与开放[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河南大学法学院 郝振江;制定非讼事件法 调整国家监护性介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王志强 复旦大学法学院;传统中国的非讼与好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郝振江;司法能动主义与我国非讼事件程序法的制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夏婕;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机构[N];江苏法制报;2013年
7 记者 谢晓曦 谭灵 通讯员 龙虎;荣昌“综合调处室”化解矛盾效果好[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如波;公司非讼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丽娟;非讼程序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王祥远;非讼程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杜瑶;公司非讼程序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陈良;论非讼程序在我国公司法上的适用[D];辽宁大学;2012年
5 王灵娟;非讼事件范围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夏晓玲;我国民事非讼程序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7 徐希;论家事非讼程序[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朱雪峰;司法介入公司治理之非讼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宋祥宇;非讼视角下的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崔迎新;司法介入公司治理之非讼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7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2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