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据质证程序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
本文选题:科学证据 + 质证程序 ; 参考: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
【摘要】:科学证据质证程序是法庭甄别"伪科学"证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法官采信科学证据程序正当的基石。由于科学证据的专业性极强,其质证是实践的棘手难题。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科学证据质证程序,分析审判中心改革下如何完善我国科学证据质证程序。考察美国科学证据质证程序相关的证据开示、交叉询问两个阶段,从中归纳域外科学证据质证的经验:以科学证据开示为质证的前置程序,由双方聘请专家证人强化质证,以完善的质证规则规范质证,提高专家证人的中立性。新《刑诉法》实施以来,我国科学证据开示的程序功能孱弱,质证效果不理想,与审判中心改革的要求相悖。必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证据质证程序,强化证据开示服务于庭审质证的功能,规范鉴定意见书披露的信息范围,健全科学证据质证与采信规则指引质证程序,发挥专家辅助人强化质证的积极作用。
[Abstract]:The procedure of cross-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urt to identify "pseudoscience" evidence, but also a cornerstone to ensure that the judge can accept scientific evidence. Due to the strong professionalism of scientific evidence, cross-examination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practice. By comparing the procedures of cross-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perfect the procedure of cross-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n China under the reform of judicial center. Examining the evidence disclosure related to the cross-examination procedure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cross-examining two stages, and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cross-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scientific evidence discovery as the pre-procedure for cross-examination, and employing expert witnesses from both sides to strengthen cross-examination. Standard cross-examination with perfect cross-examination rules, improve the neutrality of expert witness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procedural func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discovery in China is weak, and the effect of cross-examination is not ideal,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center.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procedure of cross-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discovery of evidence to serve cross-examination in court, standardize the information scope of disclosure of expert opinion, and perfect the rules of cross-examination and adopt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to guide the procedure of cross-examination. Give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experts assisting people to strengthen cross-examin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司法鉴定意见可采性问题实证研究”(17BFX063)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德咏;;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J];中国法学;2015年03期
2 胡铭;;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辅助人角色定位之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2014年04期
3 陈邦达;;美国科学证据采信规则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法研究;2014年03期
4 陈卫东;程雷;;司法精神病鉴定基本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5 邱爱民;;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6 韩德明;;竞技主义到商谈合作:诉讼哲学的演进和转型[J];法学论坛;2010年02期
7 汪建成;;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2010年01期
8 邓晓霞;;论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基础与缺陷——兼论我国引入专家证人制度的障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11期
9 龙宗智;;中国法语境中的检察官客观义务[J];法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张保生;;证据规则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体系[J];法学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能全;;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程序改革与刑事司法职权优化配置[J];现代法学;2017年04期
2 陈邦达;;科学证据质证程序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J];现代法学;2017年04期
3 曹佳;;论人民陪审的逻辑结构重塑与制度改革[J];法治研究;2017年04期
4 林喜芬;;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地方样本阐释——L、S、H三个区速裁试点规则的分析[J];东方法学;2017年04期
5 余巍巍;;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现庭审实质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19期
6 曹佳;;司法证明的维度之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7 马骁;;浅析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7年15期
8 秦宗文;;“侦查重心主义”研究——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反思与拓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9 谢澍;;论刑事证明标准之实质递进性——“以审判为中心”语境下的分析[J];法商研究;2017年03期
10 韩轶;;人民法院变更起诉罪名行为的法律规制[J];法商研究;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家弘;;当今我国刑事司法的十大误区[J];清华法学;2014年02期
2 卞建林;张璐;;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解与适用[J];法律适用;2014年03期
3 陈光中;;如何理顺刑事司法中的法检公关系[J];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4 胡铭;;专家辅助人:模糊身份与短缺证据——以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为中心[J];法学论坛;2014年01期
5 沈德咏;;论疑罪从无[J];中国法学;2013年05期
6 陈邦达;;鉴定人出庭作证新论——兼论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J];中国司法鉴定;2012年03期
7 陈光中;吕泽华;;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新发展与新展望[J];中国司法鉴定;2012年02期
8 陈卫东;程雷;孙皓;潘侠;杨剑炜;;刑事案件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证据科学;2011年02期
9 邱爱民;;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10 刘建伟;;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浩鹏;;简论美国科学证据评估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魏南;;论科学证据之适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郭金明;;科学证据的概念和法律性质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马俊;;浅谈法官对科学证据的认定[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5 张斌;;论科学证据的三大基本理论问题[J];证据科学;2008年02期
6 陈永佳;关颖雄;;关于科学证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薛显仑;;对科学证据的两点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1期
8 朱玉玲;李爱霞;;论当事人对科学证据的质疑权利及其保障[J];社科纵横;2010年09期
9 刘倩;;对司法实践中科学证据的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斌;;科学证据采信的基本原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慧莹;刑事诉讼中的科学证据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永佳;论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认证[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司艳宁;论科学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雄文;民事诉讼中的科学证据[D];湘潭大学;2003年
5 何成;论民事诉讼科学证据的审查判断[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宇君;科学证据的程序功能及其实现[D];湘潭大学;2003年
7 徐心磊;科学证据的诉讼认知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8 赵军;司法事实认定中的科学证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范晓虹;论争端解决对《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科学证据原则的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陶嘉;论《SPS协议》中的风险评估问题[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7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7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