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本土化视野下的刑事和解过度化现象揭示与防控

发布时间:2018-05-18 14:16

  本文选题:刑事和解过度化现象 + 制度预期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Victim-Offender Reconciliation,简称VOR),是指刑事诉讼的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亲属)直接或在协调人的主持推动下相谈、协商,加害人真诚悔罪并获得被害人谅解后达成和解,经过司法机关对和解协议进行审查、认定后,对加害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随着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发展潮流,监禁刑在预防犯罪方面愈发为人诟病,传统重刑威慑的观念被刑罚轻缓化取代,被告人权益的保护及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回归不断受到重视,传统报复性刑罚遭遇恢复性司法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最好的防范犯罪措施不是刑法的改革,而是社会关系的修复。同时,“无效之刑”、“昂贵之刑”的质疑之声愈演愈烈,面对刑事司法活动的高消耗性与司法资源有限性的双重矛盾,刑罚经济观念提倡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前提下,经济地动用司法资源,以最小的刑罚成本寻求刑罚效果的最大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的理性追求。作为一项新型的、恢复性、合作性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在宽恕之上的刑事和解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的对抗性解纷机制,化解社会矛盾时更加充满人性关怀,有针对性地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提升被害人的诉讼地位,避免监禁刑带来的交叉感染、标签效应对加害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在提高诉讼效率,优化诉讼质量,提升满意度,节约诉讼资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体现了刑事司法从“有害正义”到“无害正义”的进步。因此,不仅在当今众多国家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被普遍适用,逐渐制度化,体系成熟,适用范围也呈现积极扩张的态势。在契合了恢复性司法国际浪潮、和合文化背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导向,同时又能很好地化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自身制度缺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刑事和解也被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吸收。在刑事诉讼法修正前,刑事和解在我国一直处于法律规范外的试水状态,许多地区积极开展多元化探索,虽然实践中难免存在一定的质疑之声,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均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与肯定。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以专章的形式对刑事和解作了明文规定,标志着刑事和解在我国已经从司法实践的试验田正式走向了制度化道路。然而,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化模式仍处于新生儿阶段,“骨骼”尚未成型,新刑诉法仅用了三个法律条文规定该程序,尽管“两高”针对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相继出台司法解释予以补充。但对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主持者和参与者、处理程序等规定仍然模糊不清,相关的监督与配套措施仍存在空白。导致司法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地区间适用的差异性较大,缺乏统一标准。刑事和解的工具性价值被过度强调,在多方利益驱使下,平等协商的沟通平台演变成讨价还价的“交易场所”,违背了刑事和解的立法宗旨,预期的法律效果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根基受到质疑,承载了过多功利性价值追求,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偏离立法宗旨的异化趋势。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独立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否在保证适度非程序化的同时与普通程序有效衔接;能否以有限的能动司法实现有效的裁判平衡;被害人参与程度与处分权的界限又该如何把控。进而衍生出了本文对刑事和解在本土化进程中存在过度现象的质疑,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避免刑事和解在本土化发展中误入歧途,真正实现制度设计预期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效果。
[Abstract]: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 also known as "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victim " ( VOR ) means that the perpetrator and victim ( relative )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are directly or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focal point to negotiate , negotiate , increase the victim ' s sincere repentance and obtain the victim ' s understanding and reach a settlemen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modernization ,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fendant ' 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return of the victim ' s litigation status have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 As a new , restorative and cooperative crimin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gradually institutionalized , the system is mature ,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has been actively expanded . As a new , restorative and cooperative crimin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 the criminal justice is gradually institutionalized . As a new and independent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the role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s a new and independent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江;;刑事和解应缓行[J];中国检察官;2006年05期

2 刘守芬;李瑞生;;刑事和解机制建构根据简论[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3 王金贵;刘国华;;关注刑事和解 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检察;2006年17期

4 王珂;晏庆;;刑事和解的双重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莫晓宇;;和谐社会视野下刑事和解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2006年23期

6 傅文魁;;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郑建军;毕晓芳;陈慧芳;;我国刑事和解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8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05期

9 彭辅顺;;论我国刑事和解的立法化[J];河北法学;2007年06期

10 林东品;;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J];检察风云;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道刚;;救助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赵凤祥;刘昊;;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周娅;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内涵探析与价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济的新思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6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史任;广州白云:三年促成35案刑事和解[N];检察日报;2007年

2 林东品;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N];扬州日报;2007年

3 国家检察官学院 姜昕 孙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李树立;不妨给刑事和解立法冲动降降温[N];法制日报;2009年

5 吉林大学法学院 陈蒙;刑事和解的适用与配套设计[N];检察日报;2009年

6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梁巨热;刑事和解诠释以人为本精神[N];法制日报;2009年

7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检察院检察长 朱伟平;刑事和解坚持“三个务必保证”[N];检察日报;2009年

8 刘璐 郭玺;刑事和解 恢复被犯罪破坏的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检察院 王洪坤;应立法规范刑事和解[N];检察日报;2011年

10 赵正辉 苟连静;刑事和解 尖峰时刻奏琴瑟[N];人民法院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杨;刑事和解的价值冲突与制度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郭丽丽;论刑事和解及其在我国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孙志辉;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刚;论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5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伟;刑事和解的功能与价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齐帅;刑事和解与重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洁;刑事和解及其中国化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曲晓丽;试论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张绍钧;论刑事和解[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6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06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1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