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刑事纠纷的双重方案:基于模型建构的分析
本文选题:刑事纠纷 + 刑事案件 ; 参考:《法商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不同。刑事司法制度如果只关注刑事案件的处理而忽视刑事纠纷的解决那么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刑事司法制度应以解决刑事纠纷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运用以主体和主体间的关系为基本要素建构模型的方法,可以直观地呈现当前司法实践中处理刑事纠纷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理想的模型。解决刑事纠纷的理想模型包括当事人合意主导型和国家决定主导型两种。从抽象的两种理想模型出发,将其中的关系要素转换为具体的制度并将其与刑事诉讼程序相衔接,可以确立解决刑事纠纷的双重方案。回归当事人合意主导型这一理论模型原点,还能发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和解程序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症结。
[Abstract]:Criminal disputes are different from criminal cases. I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handling of criminal cases and neglects the settlement of criminal disputes, it will have many negative effects.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settlement of criminal disput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l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subje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ay of handling criminal disputes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can be presented intuitively, and the ideal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 The ideal model for solving criminal disputes includes two types: party-oriented and national-decision-oriented. Starting from two abstract ideal models, it is possible to establish a dual scheme for solving criminal disputes by converting the relevant elements into specific systems and linking them with the criminal procedure.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parties' consensus leading, we can also fi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the practice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procedure stipulated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FXC04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显森;;刑事和解适用中的异化现象及防控对策[J];法学论坛;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力宇;熊侃;;过渡司法及其在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实践[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2 邓传芳;张训;;论民众刑法情绪的倾向[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董邦俊;李希慧;;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熊伟民;;战争之后的正义与和平——对与《凡尔赛条约》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大史学;2011年00期
5 肖艳辉;盛萍;;刑事和解协议的性质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郭锐;;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3期
7 潘敏;;20世纪80年代以来惩治汉奸研究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03期
8 陈谦信;;犯罪之后的正义和宽恕[J];理论界;2008年05期
9 王永春;;革命暴力的合法化叙述——试论“十七年”小说中暴力叙事的意义及其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王春英;;战后“经济汉奸”审判:以上海新新公司李泽案为例[J];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3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谢小剑;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9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佟文娟;过程与分析: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2 孙景丰;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模式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汤俊波;学校和平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杨;以被害人权利保障为视角谈刑事和解[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苏德祥;关于贝尔森集中营审判案的若干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卫拿;当代中国农民抗争性表达行动结果的阐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梅;梅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马革联;恢复性刑事责任初论[D];湘潭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英辉;郭云忠;李哲;罗海敏;何挺;冯诏锋;王贞会;;我国刑事和解实证分析[J];中国法学;2008年05期
2 张斌峰;肖宇;;法律论证如何“融贯”?——基于“斯科特杀妻案”的语用分析与建构[J];政法论丛;2012年06期
3 姚显森;;公诉案件中当事人和解协议效力扩张及法律规制[J];现代法学;2013年05期
4 谢晖;;作为第四规则的法律方法及其功能[J];政法论丛;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玮炜;左蕾;毕建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中国式刑事纠纷合意解决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2 郭婧;吴大华;;当代侗族地区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3 陈中绳;;美国试行居民调解[J];现代法学;1981年04期
4 宋高初;;当代中国刑事纠纷处理过程中的“破财免灾”现象评析[J];中国检察官;2010年21期
5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解决的理念基础[J];刑法论丛;2011年01期
6 宋高初;;当代中国刑事纠纷处理过程中的“破财免灾”现象评析[J];法学评论;2010年04期
7 赵熙;;关于以契约方式解决刑事纠纷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王丹屏;;构建西藏化解刑事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刑事和解制度的变通[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徐光华;;从国家独揽刑事纠纷的解决权看刑事和解的必然性[J];法治研究;2010年06期
10 狄小华;;多元恢复性刑事解纷机制研究[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之场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4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14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