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能动司法视野下死刑案件刑事和解之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23 23:58

  本文选题:能动司法 + 死刑和解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1期


【摘要】:死刑案件刑事和解作为能动司法的现实表现,既考虑到对被害人的扶助又考虑到犯罪人的复归,更加关注具体案件当事人的意愿,尊重纠纷双方的合意。当前,虽然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可以破解许多难题,而能否化解和消除这些质疑,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死刑和解中国家公权力行使与公民个人权利维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实现国家司法权能动性的前提下确保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平等对话沟通,达成协商、宽恕、和解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刑事司法基本理念进行反思,在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能动与克制之间努力探寻动态平衡的基点,从而实现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
[Abstract]: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death penalty cases, as a practical manifestation of active justice, takes into account not only the assistance to the victims but also the return of the offender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wishes of the specific parties to the case, and respects the consent of both parties to the dispute.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death penalty cases can solv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the key to resolve and eliminate these challenges lies in how to deal with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the exercise of public power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rights of citizens in the reconciliation of death penalty. Under the premise of realizing the national judicial power initiative, we should ensure the equal dialogue, communication, negotiation,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perpetrators and the victims. Therefore, we must reflect on the traditional basic concept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try to find the basic point of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the initiative and restraint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death penalty cases. Thus realiz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legal effect and social effect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death penalty cases.
【作者单位】: 江苏警官学院法律系;
【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编号:苏政办发[2011]137号)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2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立梅;;刑事和解: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2 朱玉玲;周其厚;;浅析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易利;;对未成年犯罪引用刑事和解制度必要性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马长生;罗开卷;;犯罪预防、预防犯罪中犯罪人格考量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5 张明楷;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6 陈兴良;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J];当代法学;2005年03期

7 李兰英;探问“意欲”为何——对故意概念中希望和放任的新诠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林俊辉;;中国贿赂犯罪立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同步与差距[J];福建法学;2005年01期

9 刘方权;刑事被害人赔偿之价值分析——《刑法》第三十六条的展开[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10 靳高风;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国珍;刑事和解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高峰;亲告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张瑛;罪刑法定的价值及其实践把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金新钢;从法治的视角论刑事警察权的完善[D];延边大学;2003年

5 叶希善;保安处分的机能演化及体制整合[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罗海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周娜;论罚金刑[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夏尊文;犯罪故意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征;论减刑制度[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尹萍;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认定与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问题——现状、成因与出路[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杜宇;;“犯罪人-被害人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马静华;罗宁;;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6年01期

5 左卫民,朱桐辉;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法学;2002年07期

6 苏力;知识在法律中的力量[J];法学;2002年12期

7 陈兴良;死刑存废之应然与实然[J];法学;2003年04期

8 周成泓;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兼论刑法的补充性与法律体系的概念[J];法学研究;1994年06期

10 梁根林;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平;陈聪;;转型期能动司法的实践进路[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2 许国鹏;;能动司法:必要性、问题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索;2011年04期

3 郭晓晶;;能动司法初探[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7期

4 栾爽;平旭;;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建设及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5 杨丽丽;;能动司法的实现条件——一个中美比较的视角[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狄蕾;史华松;;论少年司法的价值诉求与“陈燕萍工作法”思想精髓的衔接性[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任濠鑫;;对主动执行的理性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王杏飞;;能动司法与主动执行[J];法学评论;2011年0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董昆;;浅析制约审判独立的非理性社会舆论——从“胡斌飙车案”切入[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孟春阳;;环境法庭的正当性分析——以能动司法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一;我国“能动司法”的本义与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鹤;比较法视野下的能动司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晓莹;能动司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李放;我国能动司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房东升;能动司法及其在新中国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贺盛涛;民意进入司法的法理学思索[D];西南大学;2012年

6 崔规定;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的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丁冬;何以能动,如如何司法?—利益多元时代乡土司法理念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代力刚;民事能动司法探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李向楠;我国实现能动司法的法律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杨振华;能动司法的反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6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26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