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疑罪从无”的当代命运与规则要义

发布时间:2018-05-24 04:21

  本文选题:疑罪从轻 + 刑事证明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旨在人权保障的"疑罪从无"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屡屡受阻,而"疑罪从轻"的判决却比比皆是。"疑罪从轻"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冤案的祸根。事实上,诸如赵作海等案件中"疑罪从轻"与冤案的发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赵作海等冤案的从轻判决是法官在明知其无罪下的无奈选择,应对之策只能是:尊重司法规律,还权于审判法官;建立判决说理机制,保证法官面对"明显疑点"案件时能够果断作出无罪判决。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never guilty", which is aimed at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s often blocked in judicial practice. Suspicion of crime is criticized as the root of a misdemeanor. In fact, in such cases as Zhao Zuohai,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isdemeanor and the injustice. Since the lenient judgment of Zhao Zuohai and other unjust cases is the judge's helpless choice knowing that he is not guilty, the countermeasures can only be as follows: respecting the law of justice and returning the power to the trial judge; and establishing a judgment reasoning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judge is able to make an acquittal in the face of "obvious doubt" cas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量刑指导制度研究:以量刑指导意见为切入点”(11YJC820033),项目负责人:郝川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量刑改革实证研究”(SWU1309204),项目负责人:郝川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美刑案错判与救济制度研究”(09YJA820063),项目负责人:张步文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明;;论轻重不同罪刑的差别证明标准[J];当代法学;2010年06期

2 秦宗文;;“疑罪”应当“从无”吗?——法治与情理视角下对疑罪从无原则的重新审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刘宪权;;“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J];法学;2010年06期

4 严励;;地方政法委“冤案协调会”的潜规则应该予以废除[J];法学;2010年06期

5 龙宗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6 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7 刘仁文;;冤案是如何酿成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周长军;;后赵作海时代的冤案防范——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法学论坛;2010年04期

9 约瑟芬 R·朴秋桃;童守云;;“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定罪的含义[J];国外法学;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周阿红;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刘凯湘;;论释明权在仲裁程序中的理解与运用[J];北京仲裁;2008年04期

5 张云强,胡国建;对“盖然性证明标准”的反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6 宁慧婷;;试论检察机关证明责任[J];沧桑;2011年01期

7 余松林,周斌;论沉默权制度的理性对待[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叶久根;;论认证的标准[J];研究生法学;2000年01期

9 夏柳;;论刑事证明标准作用原理和直接规制机制[J];研究生法学;2011年02期

10 贺林波;;司法证明过程的性质——司法证明标准的制度性替代[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卜贵荣;;论审查逮捕条件的证明标准[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刘召;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吕卫华;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伟;法官解释确定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雨珊;民事诉讼事实真伪不明裁判规则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新;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杜欢欢;我国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主体性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刘明;论自由心证原则[D];河南大学;2011年

5 宋冰心;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规范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靳琳;间接证据及其证明作用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羽菁;论刑法语境中的“明知”[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谢佳霖;论品性证据规则在我国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孟楠;论公安机关侦查终结[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零庆鸣;论商业秘密侵权诉讼的证明标准[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思天·儒潘基奇,杨忠民;关于比较刑事法的若干法哲学思考[J];比较法研究;1995年01期

2 李浩;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陈卫东;李训虎;;分而治之:一种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路[J];人民检察;2007年08期

4 约瑟芬 R·朴秋桃;童守云;;“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定罪的含义[J];国外法学;1988年02期

5 汤维建,陈开欣;试论英美证据法上的刑事证明标准[J];政法论坛;1993年04期

6 陈永生;;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J];政法论坛;2007年01期

7 周亨元;评刑事诉讼法学中高度盖然性观点──兼与林劲松同志商榷[J];政法论坛;1995年02期

8 王圣扬;论诉讼证明标准的二元制[J];中国法学;1999年03期

9 黄道;;论刑事案件的证明程度[J];政治与法律;1986年02期

10 张远煌;;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反思[J];政治与法律;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烨;;论法治环境下的“疑罪从无”原则[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宪权;;“疑罪从轻”是产生冤案的祸根[J];法学;2010年06期

3 杜睿荣;浅析疑案及疑罪从无原则[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4 向朝阳;龙波;;对疑罪之司法抉择的学理及应用研究[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刘明祥;疑罪从无与司法公正[J];检察风云;2005年17期

6 黄广明;;“疑罪从无”原则的胜利[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8期

7 葛玲;;疑罪从无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异化及其分析[J];法律适用;2008年08期

8 蔺剑,孙利勃;疑罪从无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01期

9 黄林樵;疑罪为何难从无[J];律师世界;2001年01期

10 李学刚;;论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内涵及其司法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敏;;关于疑罪从无的逻辑[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2 沈兴政;;反思佘祥林错案 浅谈疑罪从无[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陈春龙;;从佘祥林冤案看刑事诉讼程序的遵守与健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4 戴剑华;;依法办事,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浅谈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5 孟昭武;;刑事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思路[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李晓霞;王杰;;由一则案例引发的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胡献春;;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不起诉的衔接[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陈仕菊;;浅议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罗坷;梁腊梅;;我谈“两个证据规定”的背景和意义[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文生;;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应当走出十个误区[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鹰笛  ;疑罪从无是进步[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刘朝庆;疑罪从无原则的实践价值[N];检察日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莫纪宏;什么因素干扰了“疑罪从无”[N];北京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黄冠;挑夫“运毒”案改判,司法重申“疑罪从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张伟杰;“疑罪从无”防止冤案产生[N];工人日报;2005年

6 刘金林;“疑罪从无”是最后写进去的[N];检察日报;2009年

7 河南省许昌市检察院 王京伟;执法中仍需强化疑罪从无观念[N];检察日报;2007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留有余地”与“疑罪从无”再辨析[N];北京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高云君;被告人≠罪犯[N];四川日报;2005年

10 项冬;由死刑犯无罪释放看“疑罪从无”[N];西部法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双燕;疑罪从无原则之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朝;论我国疑罪从无原则的立法完善[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媛媛;疑罪从无之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桂琴;疑罪从无原则之司法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5 由广全;论“疑罪从无”[D];吉林大学;2009年

6 蔡政;刑事司法理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宋云涛;疑罪从无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戴爱明;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从无规则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孙明;存疑判决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张斯强;论侦查阶段的疑案处理[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7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27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