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证据法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控制功能

发布时间:2018-06-05 07:15

  本文选题:社会失范 + 证据法 ; 参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我国诸多社会失范现象有着复杂的成因,这要求法律制度必须作出必要的回应。但目前我国证据制度中的规则缺位,不仅导致其难以很好地回应某些社会失范现象,甚至还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作为规制司法审判事实认定过程的证据法,应当具备促进事实真相发现和维护社会普遍价值的双重功能。正是在求真与求善的价值权衡过程中,证据法对于解决中国的某些社会失范现象将有所助力。因为通过证据筛选、举证激励、行为制裁、动机保护和证据裁定救济等运行机制,证据法能够发挥降低错案风险、抑制司法腐败和保障被追诉者人权等直接社会控制功能,以及保护社会关系和增进社会福利等间接社会控制功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证据法。
[Abstract]:There are many complicated causes of social anomie in our country, which requires legal system to make necessary response. However, the absence of rules in our country's evidence system not only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spond to some social anomie, but also exacerbates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The law of evidence, which regulates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adjudication, should have the dual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discovery of truth and safeguarding the universal value of society.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value tradeoff between seeking truth and seeking good that evidence law will help to solve some social anomie in China. Because through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evidence screening, evidential incentives, behavioral sanctions, motive protection and evidence adjudication relief, the evidence law can play a direct social control function such as reducing the risk of wrongful cases, suppressing judicial corruption and protecting the human rights of the prosecuted. And prote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other indirect social control functions. Therefore, we must take evidence law seriousl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20121005301)
【分类号】:D925.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易延友;;最佳证据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2 罗纳德.J.艾伦;郑飞;强卉;;排除规则的困难[J];证据科学;2012年06期

3 樊传明;;论证据排除规则的激励功能[J];证据科学;2013年01期

4 张保生;;证据规则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体系[J];法学研究;2008年02期

5 张保生;;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J];中国法学;2013年01期

6 郑飞;樊传明;;论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未来——以内部结构和运行环境为切入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玮;黄海龙;;论被害人参与疑罪不诉程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尚华;;经济犯罪案件中证据的收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刘威;;法院变更起诉罪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谢佑平;江涌;;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7 李训虎;;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8 陈邦达;;论刑事诉讼中亟需关注的司法鉴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方凡佳;;从程序价值看我国刑事诉讼中重复追诉问题[J];才智;2009年18期

10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培华;秦新承;;检察环节律师辩护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王永杰;;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程序与社会正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5 黄琪;谢锐勤;;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被告人知悉制度透视——以法院/法官的行动选择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陈盎然;李琛;;并不仅仅是“接力赛”——刑事法官阅卷行为的观察、反思与展望[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熊裴彦;林忠明;;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基于实证研究的讨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杨凯;;三位一体:刑事审判的思维、理念与技能[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9 周均增;;专职或集中:法治思维中的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模式[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10 王洪斌;;论我国鉴定结论审查制度的完善——对我国法官在鉴定结论审查中“过于信赖”与“过于保守”现象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杨书怀;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聂施恒;美国检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影;中国警察刑事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夏丹;中国民事审判话语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2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贺恒;刑事诉讼告知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光伟;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延友;;最佳证据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2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J];证据科学;2010年04期

3 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解读[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4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汪诸豪;;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J];证据科学;2010年06期

5 万毅;;“全国首例非法证据排除案”法理研判[J];证据科学;2011年06期

6 罗纳德·J·艾伦;郑飞;王磊;;美国证据排除规则[J];证据科学;2012年01期

7 陈瑞华;;论瑕疵证据补正规则[J];法学家;2012年02期

8 龙宗智;威胁、引诱、欺骗的审讯是否违法[J];法学;2000年03期

9 崔敏;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J];法治研究;2009年01期

10 张建伟;;纸面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排除非法证据规定引发的一点思考[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生;让证据有法可依[J];中国律师;2000年05期

2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3 宋石;试谈“偷拍偷录”视听证据的认定[J];河北法学;2002年04期

4 闵春雷;证据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5 刁金梅;圈点“证据交换”[J];中国律师;2003年11期

6 姜丽华;证据论证与定罪[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尹丽华;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求是学刊;2004年05期

8 史志宏;证据内涵与外延之重新界定[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牟爱华;证据与证据材料——后现代视角的法理解释[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曾友祥;论刑事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兼评米尔建·R·达马斯卡的《漂移的证据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祥全;;论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亚捷 周 瑾;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审查与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8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9 曹三明;“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孙连京;民事诉讼中的科技证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孟天舒;由新证据引发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峰;网络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贵扬;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振杰;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贺韬;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杨嘉蕊;论侦查中刑事再生证据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凌鹰;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法理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施燕华;论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的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1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81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