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举证责任视角下举证妨碍理论与制度的重构
本文选题:举证妨碍 + 重构 ; 参考:《证据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举证妨碍理论的产生与现代证明责任理论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在晚近兴起的"具体举证责任"理论视野之下,这一概念与制度也将悄然重构。举证妨碍概念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的界定或建构是有区别的,在具体举证责任理论下举证妨碍的行为主体、针对对象及行为方式均与传统界定有别。举证妨碍的多元理论基础之间存在逻辑层次关系,相应的救济效果也需体系化重构。举证妨碍作为法解释学上的一个概念不仅也不应囿于实定法上的明确规范。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proof hindrance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burden of proof theory, and the concept and system will be reconstructed quietly under the view of the "concrete burden of proof" theory which has emerged recently. The definition or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oof hindrance under different theoretical background is different. Under the theory of specific burden of proof, the behavior subject of proof hindra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object and behavior mode. There is a logical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ple theoretical bases of proof hindra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ief effect also needs systematization reconstruction. As a concept of legal hermeneutics, proof hindrance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definite norms of real law.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法学院;
【基金】:江西省“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民事证据制度研究”(11FX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毕玉谦;;关于创设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基本视野[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2 张晓霞;;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J];法学杂志;2010年S1期
3 胡学军;;从“抽象证明责任”到“具体举证责任”——德、日民事证据法研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家;2012年02期
4 李伯安;;证明妨碍制裁的正当性与制度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永泉;;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理论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年01期
6 吴凡;;试论证明妨碍之构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包冰锋;;多元化适用: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选择路径[J];现代法学;2011年05期
8 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法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周菁;王超;;我国法官在刑事证据法中的诉讼角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4 赵洪梅;毕守国;;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变化谈民事检察理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孙晶;;证明妨碍及其规制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梦飞;;阐明权概念与范围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唐世银;;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唐先锋;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辉;郑在义;;民事检察中的若干证据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桥生;;让调解走进“禁区”——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与限度之扩张[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吉萌;;民政部门“代诉”现象的反思与法律应对——兼论我国原告资格制度的瓶颈与突破[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肖刚;;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邓宏光;;构建我国专利权不侵权确认之诉制度——以美国确认之诉为借鉴对象[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方兴顺;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暮;医疗纠纷中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龙中华;自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狄青;公司法领域的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沈宝琴;预决事实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曹宇;论交强险诉讼中保险人的抗辩[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霍海红;;论证明责任机制的限度[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3 奚玮;杨锦炎;;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贺秋平;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妨害行为[J];法律适用;2003年09期
5 李浩;;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申请调查取证权[J];法学家;2010年03期
6 李浩;;回归民事诉讼法——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再改革[J];法学家;2011年03期
7 李秋田;;民事诉讼证明妨碍排除制度初探[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奚玮;余茂玉;;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妨碍[J];河北法学;2007年03期
9 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10 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J];法学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基础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继宁;;裁量举证反思若干学说价值[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2 李浩;;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责任 对一个法律漏洞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3 毕玉谦;;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理论支点及其在仲裁实践中的应用[J];北京仲裁;2006年03期
4 马爱萍;李秀梅;;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证明责任[J];政府法制;2008年06期
5 陈志兴;论无罪推定与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J];学术探索;2005年05期
6 邢霞;;论证明责任的分配制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沈国娣;李涛;;浅谈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几点误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8 龙中华;;民诉与刑诉证明责任之区别分析[J];消费导刊;2008年16期
9 张峰;郭宗才;;论证明标准对证明责任的影响与制约[J];中国检察官;2008年11期
10 赵寒春;;走向融合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理论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秀利;钱慧;王红扬;;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朝银;;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伦理重构探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胜伟;许开华;;加入WTO与我国外商投资法的重构[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4 宫晨琛;余其俊;韦江雄;李建新;钟根;郭辉;;电炉还原渣对转炉钢渣的重构机理[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昊;曾国卿;;一种基于Haar小波的图像处理技术[A];2006“数学技术应用科学”[C];2006年
7 王晓红;;一种改进多类支持向量机加权后验概率重构策略[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8 邓陕峡;;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思考——以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救济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张森;肖先赐;;基于连分式的混沌时间序列全局预测新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旭;;重构医疗秩序和谐医患沟通[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吴杰 刘璐;交易习惯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最高人民法院 罗国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骆东平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谁主张,谁举证”:一个需要澄清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副院长 冯永提;债的存在与清偿及其证明责任分配[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杜志宏;略论证明责任分配中的法官自由裁量[N];江苏经济报;2008年
6 周平;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谁来举证[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肖红波;违约金调整制度之缺陷[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师安宁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陈永华;“兰贵人”应花落谁家[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杨春红;是抗辩还是否认[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黄维智;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重构[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珠;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制度的重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付小平;重构资本结构[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大英;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血管新生和心室重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4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朝武;民事证明责任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年
7 胡东海;论法律行为的证明责任分配对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D];湖南大学;2013年
8 类淑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东生;行政复议制度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程;证据提出责任[D];苏州大学;2010年
2 胡显发;论证明责任分配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赵宇;论环境民事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连晔;论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以因果关系认定为中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魏俊超;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D];郑州大学;2005年
6 吴亮星;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聂文峰;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琛;产品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9 胡平;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李予霞;民事证明责任倒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4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8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