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网络犯罪证明简化论

发布时间:2018-06-06 11:19

  本文选题:网络犯罪 + 证明 ; 参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06期


【摘要】:惩治网络犯罪的重点在于有效化解证明难题。网络犯罪证明难题既缘于技术障碍,也缘于法律缺位;既有国际共性原因,也有中国个性原因。合理对策是分类化解网络犯罪证明的法律障碍。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网络犯罪的简易证明机制,即通过法律扩张解释、证明责任移转与证明标准降格来消减网络犯罪的证明负担;通过推定、司法认知等非证据证明方法来直接确认相关事实。这属于普适性的体系化应对。同时,针对网络"二元制"治理架构带来的"数量情节"难认定的特殊问题,我国应当谨慎使用有实质缺陷的抽样取证与等约计量等方法,积极推行两步式的"底线证明法"。这属于中国式的简化方案。相比前者,更为重要,也易见成效。
[Abstract]:The emphasis of punishing network crime lies in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proof effectively. The problem of proving cyber crime is due to both technical obstacle and lack of law; there are both international common reasons and Chinese individual reasons. Th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 is the legal obstacle to dissolve the proof of network crime by classification.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construct the simple proof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crime, that i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network crime through the legal expansion explanation, the transfer of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demotion of the standard of proof; Judicial notice and other non-evidentiary proof methods to directly confirm the relevant facts. This belongs to the system response of univers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special problem of "quantity plo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rought by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network "dualistic system", our country should use the sampling evidence and equal contract measurement methods with substantial defect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two-step "bottom line proof method". This is a Chinese-style simplification scheme.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more important, but also easy to see result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大数据时代电子文件的证据规则与管理法制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6BFX033)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网络安全的刑事法治应对”(项目批准号15JJD820011)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晶,荣伟生;电子证据的法律认定[J];人民检察;2001年12期

2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问题[J];法学杂志;2001年04期

3 郭勤,施昌虬;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4 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1期

5 高燕;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安徽科技;2003年11期

6 车志平;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陈琼,马治国;电子证据法律地位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任延忠;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03年02期

9 马柳颖,谭文丽;电子证据认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宋玉萍;论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问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7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8 孙长国;;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判断[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9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10 屠文华;;检察机关对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审查的几点思考[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伊伟鹏;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强;网络司法中的电子证据[N];人民公安报;2001年

3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 邵天兴 杨永中 张占标;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应当独立[N];检察日报;2008年

4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 张宏伟 郭欣;电子证据的取证原则和方法[N];检察日报;2010年

5 吴学安;电子证据入法的是是非非[N];工人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 林琳;为电子证据正名仅仅是第一步[N];工人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姚轩杰;电子证据市场待开发[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高尚;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4年

9 叶晓龙;如何收集电子证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羽;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翁品;电子证据的法律形式界定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汪忠玲;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丁一;电子证据的信息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胡廷松;电子证据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8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d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