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人身辨认证据种类辨析及相关证据规则的适用

发布时间:2018-06-07 08:39

  本文选题:人身辨认 + 言词证据 ; 参考:《证据科学》2013年05期


【摘要】: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新《刑事诉讼法》中,辨认笔录第一次以法定证据的形式出现在了我国的刑事立法中。随后出台的配套司法解释以《刑事诉讼法》为依据,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身辨认证据规则体系,这改变了长期以来辨认笔录作为证据于法无据、作为侦查线索运用混乱的失范局面,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规范层面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完全消除理论上对于人身辨认证据种类方面的争论,人身辨认在证明对象、心理机制和证明方式上与相关言词证据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人身辨认证据规则的适用增加了困难。因此,有必要从人身辨认证据种类界定入手,探究辨认证据在证据规则适用上的特殊问题,力图强化辨认证据的审查判断,以降低错误辨认的可能性及其对案件实体结果的不利影响。
[Abstract]:On March 14, 2012,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dopted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e identification record appeared in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form of legal evidence. Subsequently, the supporting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was based o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rules was constructed, which changed the long time recognition record as evidence without evidence in the law. As a clue of investigation, the chao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omie situation is a remarkable progress. 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t the normative level has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types of evidence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ory, an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object of pro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proof method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apply the rules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the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to explore the special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 rules of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and to try to strengthen the examination and judgment of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false identification and its adverse impact on the outcome of the case ent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金发[2012]3013号)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彦捷,孙金鑫;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信心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2 韩旭;;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证据科学;2012年02期

3 吴专生;许越骋;;侦查实验笔录、搜查笔录、辨认笔录证据能力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4 韩德明,余晓明;辨认论[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6期

5 邓陕峡;;我国刑事笔录类证据制度探析[J];证据科学;2013年01期

6 周国均;关于刑事辨认之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6期

7 张海峰;常传领;;辨认笔录证明力分析[J];警官文苑;2008年02期

8 杨雄;;刑事辨认证据规则初探[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宗淼,孙朝晖;辨认笔录的证据归类[J];人民检察;2003年07期

10 马李芬;辨认人的心理分析与辨认的促进[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3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余为青;;“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立法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刘利;任学婧;栾奕;库雪飞;;简析科技期刊电子稿件的证据效力[J];编辑学报;2009年03期

7 陈浩;;浅议诉讼法之证明标准[J];才智;2008年15期

8 李佳;;浅议火灾痕迹物证[J];才智;2011年26期

9 曹晓强;火灾原因和事故责任认定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崔玉彬;;论公诉事实认定权的程序制约[J];沧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颜维震;曹丰;黄幸;;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3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立鹏;;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6 陈亚;;冲突与协调:行政机关的事故认定书对民事审判的影响[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7 陈波;;论非法实物证据补正的界限和方法[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申武;;论刑事诉讼“幽灵抗辩”之对策——以新《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分配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晓晨;队列呈现方式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学忠;论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之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士东;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贾立丽;我国刑事诉讼“情况说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薇;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超;侦查辨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建昌;论我国刑事证据分类模式的缺陷及其完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沈德咏;何艳芳;;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科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谭琦,张春鸣;中英证人辨认制度比较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杨东亮;;侦查实验笔录简论[J];证据科学;2011年05期

5 韩旭;;完善我国刑事见证制度立法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8年06期

6 韩德明,余晓明;辨认论[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6期

7 谢鹏;刑事侦查中辨认的缺陷与司法危险[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罗海敏;;两岸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之比较[J];证据科学;2012年03期

9 李锡海;辨认方法的科学依据和影响因素[J];河南公安学刊;1994年03期

10 赵丹;;谈侦查实验结果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J];中国检察官;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崔洁邋肖水金 张目;[N];检察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卫东;傅圣敏;李文超;;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欠缺与完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屈迎昕;适用《证据规则》存在的几个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贾艳春;;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适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4 王圣扬;刑事诉讼法新增证据规则刍议[J];中外法学;1998年03期

5 唐敏;张雅芳;;优势证据确认规则在审查逮捕中的运用[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闫清华;;论诚信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J];法治研究;2008年07期

7 吴莹;;对刑事诉讼中口供证据规则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8 朱敏彦;;关于建构中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性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覃珠坚;;论刑事证据的法律适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崔立峰;;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思考[J];经济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世椿;;对适用证据规则的几个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陈霞;;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刘晰;;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之意义[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陈浩铨;;刑事证据一分为三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李贵方;;证据规则的正义理念[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7 林越坚;;论工程造价的证明责任和证明责任合同[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许俊强;;民事诉讼域外证据证明制度之检讨——以《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为中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9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张义平;;论环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疏漏及其完善[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叶红 通讯员 李林;大连反贪岗位素能测试全员通过[N];检察日报;2009年

2 蒋志培;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N];中国文化报;2004年

3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朱立恒;惩治腐败犯罪:四大证据规则不可少[N];检察日报;2010年

4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尹铮;世纪之交话“两法”[N];检察日报;2001年

5 也正 春年;学会用证据维护自己合法权益[N];无锡日报;2006年

6 宋英辉 罗海敏;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7 裴智勇;刑事诉讼法 再修改前瞻[N];人民日报;2004年

8 黄少斌;贿赂犯罪的证据规则及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华渊;证据规则中证据失权规定的不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10 北京市宣武区检察院 郜超;公诉环节须重视再生证据的收集[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塔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6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陈士渠;刑事错案的证据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肖波;刑事庭审调查制度的正当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少霞;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6年

2 宋卫琴;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规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廖妍;民事电子证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邵柱;刑事电子证据可采论[D];湘潭大学;2008年

5 郭烁;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谌璞;毒品犯罪案件言词证据运用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帅;我国证据法定分类标准统一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董彦鹏;刑事诉讼中鉴定结论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冯志勇;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品格证据规则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洋;我国诉讼证据规则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90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90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