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上诉不加刑:在救济与纠错功能博弈中寻求平衡与协调——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26条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09 01:01

  本文选题:上诉不加刑 + 救济功能 ; 参考:《法律适用》2014年03期


【摘要】:在司法实务中,对被告人量刑畸轻案件的处理一般采取将该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发回重审后可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一普遍性做法被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予以否定,不禁使司法人员产生困惑。理论界与实务界之所以对此认识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在于对刑事二审救济与纠错功能的定位认识。而这种定位认识又受刑事诉讼理念的左右。在现阶段,我国刑事二审纠错功能还不应被弱化,本文从法理学、法经济学、法平衡理论等理论维度,以及中国"重实体"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国情、司法状况、引发的后果等现实维度予以论证。针对目前人民法院一般不主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以及抗诉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的司法状况,新的规定更有可能成为一审法官的"护身符",自由裁量权有不正当扩张和滥用之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为了使刑事二审救济与纠错功能有效发挥,笔者认为尚需从观念、立法及司法实务等方面建立起多元支撑。否则,新的规定似有拔苗助长之意,实结欲速则不达"青涩"之果。
[Abstract]: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treatment of the minor case of sentencing of the defendant is generally adopted to return the case to the case on the grounds of "unclear facts and insufficient evidence", and the punishment of the defendant may be aggravated after the retrial. This universal practice is explicitly denied by the newly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which puzzles the judicial personnel. The reason why there is such a contrast between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lies i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remedy and error correction in the second instance of criminal trial. And this kind of orientation cogni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criminal procedure.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function of correcting errors in the second instance of criminal law in China should not be weakened.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of jurisprudence, law and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legal balance,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of "emphasizing substanc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judicial situation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and other realistic dimensions are demonstrated. In view of the current judicial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eople's court generally does not initiate the trial supervision procedure and the protest system does not play its due role, The new regul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come the "amulet" of the first instance judge, and the discretion has the suspicion of improper expansion and abuse, thus becoming a breeding ground for corrup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remedy and correction in the second instanc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plural support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therwise, the new regulation seems to have the intention of promoting, the fruit of quick fruition is not "green".
【作者单位】: 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秉晖;;我国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实证与理论分析[J];法律适用;2006年06期

2 李训虎;;割裂下的融合:中国宪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解读[J];法学家;2009年03期

3 张元鹏;李寿荣;;刑事发回重审制度初探——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八十三条为范本[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谢满根;;我国刑事发回重审制度之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汤茂定;;刑事二审功能嬗变与控审分离原则的契合[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宋英辉;;论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J];法学研究;1993年05期

7 樊崇义,吴宏耀;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回顾与前瞻[J];人民检察;1999年12期

8 中国刑事二审程序改革与完善课题组;封利强;;关于我国刑事二审程序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刑事司法论坛;2010年00期

9 陈光中;加强司法人权保障的新篇章[J];政法论坛;1996年04期

10 张正德;刑事诉讼法价值评析[J];中国法学;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蒋志如;;两条道路如何抉择?——对《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的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孙放;;论政府投资的法价值取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4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蒋志如;;试论法官与法学家的关系——以美国为语境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刘艳芳;;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韦志明;李妍;;民族地区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发性意义——基于三江县冠洞村的个案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9 韦留柱;;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南农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10 于君刚;;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汉中市部分县区为调查对象[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春;;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秩序的重新构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任晓雪;;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水资源保护面面观[A];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汇总[C];2009年

5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之场域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6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孟春阳;;环境法庭的正当性分析——以能动司法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杨凯;;论公共关系与现代行政审判权的良性运行[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罗庆群;;论刑事庭审证据裁定对检察公诉权的制衡——以刑事审判认证为视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单云娟;周立;;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4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谢瑾;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丹;侦查信息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震;“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陶涛;论我国个案请示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凯;论效率价值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之定位[J];当代法学;2003年06期

2 喻中;高调革命 低调建设[J];读书;1995年06期

3 宋英辉;论合理诉讼构造与我国刑事程序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陈瑞华;论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段钧;发回重审的司法考察与立法检讨[J];法学杂志;2004年02期

6 张棉;冲突与选择:刑事诉讼中的“必要丧失”[J];法学;1991年12期

7 谢满根;;我国刑事发回重审制度之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陈柏峰;;社会热点评论中的教条主义与泛道德化——从佘祥林冤案切入[J];开放时代;2006年02期

9 时飞;;最高人民法院政治任务的变化——以1950—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中心[J];开放时代;2008年01期

10 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J];法学研究;200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孙立平;[N];北京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存富;;也谈“上诉不加刑”问题[J];现代法学;1989年02期

2 郭新栋;郭艳地;;对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3期

3 王文宝;;论上诉不加刑原则[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 倪君;周成;;论上诉不加刑原则[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24期

5 张耀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实践反思与立法完善[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易明芳;费维松;;论上诉不加刑原则[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7 胡建军;论我国刑事诉讼不利益禁止变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崔海霞;;从新视角看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项谷;贯彻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实践反思与立法完善[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申云;温如敏;;发回重审案件能否排斥上诉不加刑原则[J];中国检察官;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徐光岩;;关于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检察机关职权修改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杨涛;;构建公诉一体化工作机制探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6 王学成;曾,

本文编号:1998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98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