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04:21

  本文选题:民事诉讼法律责任 + 程序性制裁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非但未能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足够的关注,反而在极为有限的出镜率下不断遭受批评与指责。不过,即使在如此窘困的境况下,程序性制裁也从未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相反,二战以后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行动、司法实践以及学术研究均表明,程序性制裁一直在尝试以不同的进路来证立其正当性,从而在民事诉讼法中获得一席之地。我国201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与2015年2月4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也印证了这种努力。与已臻成熟的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理论相比,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研究显得过于单薄与分散,甚至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话语。因此,对当下散落于民事诉讼法各处的诸多程序性制裁规定进行最大公约数意义上的概括和总结,不但可助益于清晰地认知程序性制裁本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一股解说的合力,从根本上证立这种制裁手段的正当性,同时也能够使立法者和司法者从中获得某种启示。程序性制裁既不同于实体法上的制裁,也与传统的民事诉讼制裁有所区别,它致力于将一些特定的程序性违法行为(经济学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与实体法上的诉讼结果相勾连。作为一种惩罚机制,它不但关注已经沉没的成本,而且甚至更加关注如何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法律是一种激励机制”这一命题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证明。然而,对程序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也必定包括实体利益)的多重关注使它天然地具有一种僵化性甚至残酷性。正因如此,程序性制裁一直面临着来自宪法、实体法以及道德领域等许多方面的批评。这样一来,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说,单一的研究方法很难有效地消解这些指责和质疑。因此,本文除了采用法学规范分析方法以外,同时也尝试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研究方法运用其中,试图对程序性制裁的优势、弊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更为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除导言外,共分为五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程序性制裁的概论部分。首先,笔者从纵向(时间意义上)和横向(空间意义上)两个视角对制裁的语义进行了解读和梳理,并在反思传统民事诉讼法律制裁的不足以及比较刑事诉讼法领域中程序性制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概念,为下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本章从正面解析了程序性制裁对于证立民事诉讼规范的正当性、优化民事诉讼法的实施效果以及整合民事诉讼的多元价值三个方面的功能;最后,本章直面程序性制裁的困境,解读了人们对程序性制裁的批评并尝试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回应。第二章为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基础。尽管程序性制裁有其固有的缺陷,但是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纷纷在其民事诉讼领域内对各种程序性制裁手段作出了规定。总体而言,这些立法行动主要是建立在三个法理基础之上,分别是民事诉讼目的、诉讼促进义务以及诚实信用原则。本章首先考察了当代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况,并阐述了程序性制裁对于调和不同民事诉讼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其次,考察了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对诉讼促进义务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这种解读最终将程序性制裁牢固地树立于诉讼促进义务的根基之上;最后,讨论了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含义和功能,以该原则论证了程序性制裁的正当性。第三章为程序性制裁的适用要件。从机制构建的角度讲,程序性制裁的适用要件属于程序性制裁机制的本体论研究。在行文方法上,笔者一方面从实然的角度描绘了程序性制裁适用要件所具有的基本法意,具体阐述了程序性制裁主观方面的适用要件和客观方面的适用要件;另一方面从应然的角度对程序性制裁适用要件理论中存在的主要分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描述和分析为第四章的比较考察和第五章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限定和引导。就具体内容而言,首先,本章讨论了程序性制裁适用要件的基本法意并从“规范法官在程序性制裁中的自由裁量权”和“降低两种错误的发生”两个角度对这种法意进行了解释;其次,阐述了程序性制裁主观方面的适用要件,着重从法理层面分析了故意和过失两种主观状态;最后,在界定和解析特定程序性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讨论了程序性制裁客观方面的的三个适用要件。第四章为程序性制裁的比较考察。本章对大陆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英美法系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英国进行了比较考察。二战以后,两大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诉讼迟延、诉讼成本高昂等问题,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司法改革,这种改革态势在二十世纪末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从两大法系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来看,程序性制裁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诉讼观念、诉讼法理以及诉讼模式的差别导致两大法系的程序性制裁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但考察同时表明,两大法系的程序性制裁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章对两大法系程序性制裁的适用要件、程序性制裁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及程序性制裁的程序保障及衔接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这种比较研究为第五章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素材。第五章为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的构建。本文从宏观上将程序性制裁的中国图景划分为实然图景和应然图景,前者指的是程序性制裁的自在状态,后者指的是程序性制裁的理想状态。基于这种划分,本章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程序性制裁的法律文本和司法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在回视程序性制裁本体论以及两大法系程序性制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的总体方案。该方案包括内部进路与外部进路,内部进路又包括本体优化和程序构造;其次,本章基于程序类型化理论的方法论思考论证了为程序性制裁配置专门的处理程序的必要性,并尝试从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两个方面完成了这种程序构造;最后,本章将程序性制裁置于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框架之下,讨论了与之息息相关的证据收集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和法官阐明制度,最终完成了程序性制裁机制的全部建构。
[Abstract]:As a punitive mechanism , procedural sanctions have never disappe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 procedure law . On the other hand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law meaning of procedural sanction and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procedural sanction . In the end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law meaning of procedural sanction , and expounds the three application elements of procedural sanction in the field of procedural sanction . In the end , this chapter puts the procedural sanction under the whole framework of the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 discusses the evidence collection system , the evidence exchange system and the judge ' s clarification system , and finally complete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dural sanction mech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康英;;浅观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发展——读《程序性制裁理论》有感[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2 陈奎棠;;论建立程序违法的程序性制裁制度[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3 赵婧;艾丽燕;;程序性制裁解构——以刑事程序为范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建英;;刑事程序性制裁确立之考量[J];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相昭年;;论我国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陈曦;;程序性制裁之“程序性”分析——以程序性制裁内在区分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6期

7 刘忠;;被识别的几率:非法取证程序性制裁的构成性前提[J];中外法学;2011年02期

8 蔡芳芳;;程序性制裁理论的缺陷及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黄忠顺;;民事程序性制裁理论的基础性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2期

10 郭巧云;;程序性制裁之价值取向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厚祥;;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违法裁判机制的法理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精武 于建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程序性制裁实现公平正义[N];人民公安报;201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温克志;遏制刑讯与程序性制裁和制约[N];法制日报;2010年

3 仇晓敏 林晓东;实践智慧、方法创新与人文关怀[N];法制日报;2006年

4 天津医科大学 舒扬;证人出庭且看“程序性制裁”[N];人民法院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德臣;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论紧急搜查制度[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2 王长鹏;我国刑事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D];山东政法学院;2016年

3 权艳平;我国程序性辩护困境之解[D];山东大学;2016年

4 秦繁繁;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周玉珠;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谢元胜;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险峰;程序性制裁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田莉;刑事程序性制裁制度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建英;论刑事程序性制裁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李敬阳;刑事程序性制裁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1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01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