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从“隐形审查”到“附带性审查”: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考

发布时间:2018-06-22 04:57

  本文选题:规范性文件 + 司法审查 ; 参考:《新疆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我国,法院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模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相关规定的出台和理论实践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演变的。2015年我国通过新修《行政诉讼法》确立了附带性审查的制度,制度的创设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接下来需要重视的课题是如何使得制度得以有效的运行。本文通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规范性文件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现实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二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我国法院对规范性文件审查模式的演进情况,通过对不同时期人民法院在具体个案中对待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问题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规范性文件审查模式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比照规章适用的隐形审查模式(1989年-2004年);第二阶段:说理式的审查模式(2004年-2014);第三阶段:附带性审查模式(2015年至今)。第三部分叙述了规范性文件在域外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命名界定的,并对域外国家的行政规范的司法审查进行简要梳理,找出对我国实践操作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并予以采用。第四部分则重点论述新确立的规范性文件附带性审查制度在司法实务中运用的问题,以期对新制度的司法操作能够有所指导。
[Abstract]:In our country, the mode of examination of normative documents by the court is going on over tim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a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incidental review through the new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n 2015,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next important issue is how to make the system work effectively.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briefly combs the basic problems and relevant reality of normative documents. The second part, taking time as the clue, combs the evolution of our courts' examination mode of normative document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ople's courts' treatment of normative documents in specific cas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review model of China's normative docu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the invisible review model applicable to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1989-2004); the second stage: the rational review model (2004-2014); the third stage: Incidental review model (2015 to date).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how the normative documents are named and defined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briefly combs the judicial review of the administrative norms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finds out the parts that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and adopt them.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system of incidental examination of normative documents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order to guide the judicial operation of the new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韶华;构建和谐社会 司法大有作为——兼谈法治、司法、司法能力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司法;2005年12期

2 马大宇;于兆波;;司法和谐理念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方民;;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山东审判;2009年04期

4 朱苏力;;中国司法的规律[J];法制资讯;2009年08期

5 雷丽;宋晓丽;;司法的功能与局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6 朱苏力;;司法的边界[J];法制资讯;2009年11期

7 李方民;;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审判;2009年08期

8 顾培东;;能动司法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年04期

9 邹政;;试论能动司法的边界与实现途径[J];东南司法评论;2010年00期

10 薛立泰,陈显江;司法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审判;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龙华;郑国辉;;能动司法与司法为民工作机制之优化建构——以司法协理工作机制的创建实践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军;;司法和谐的实现方式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2辑)[C];2008年

3 王佐龙;;法文化多元与司法改革[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田孟华;;略论司法能动和解的限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5 汪习根;;论和谐司法[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6 李杰;;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玉臻;;董必武司法人民性思想研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谢洪程;;积极推进司法改革 做好入世后审判工作[A];2002年度全省法院应对入世工作研讨会获奖论文专辑[C];2002年

9 赵云峰;;土地征用安置补偿纠纷常见表现形式及司法解决的难点与对策[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龚恒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增强司法的亲和性——学习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院长 汪敏;落实群众观点 下沉司法资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左卫民;司法改革理念纵横谈[N];法制日报;2003年

3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法学教授 游伟;差异性中探寻司法的特质[N];检察日报;2010年

4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著名法学家 江必新;能动司法:依据、空间和限度[N];光明日报;2010年

5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王新环;涉众型经济案件最终须由司法处置[N];检察日报;2009年

6 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方民;坚持能动司法理念 追求最佳司法效果[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魏晓娜;司法的社会与政治职能不容忽视[N];法制日报;2011年

8 游伟;“保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应成为共识[N];法制日报;2011年

9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游伟;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权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莉 本报通讯员 廖丽华 李富文;建设美丽中国 司法任重道远[N];人民法院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晓奋;中国语境下的能动司法[D];武汉大学;2012年

5 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常亮;民族地区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钟垂林;论当代中国司法上的价值观冲突与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宝林;论能动司法的界限及实现[D];南京大学;2011年

2 吕潇强;司法职业化背景下的能动司法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钟玲;论我国法治语境下能动司法的内涵与实践[D];暨南大学;2015年

4 张耀辉;理念与文化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5 卢云娟;云南省环境司法保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卜晓虹;拓宽司法与民意的沟通空间[D];兰州大学;2015年

7 吴琪;中国当代行政诉讼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万荃;环境司法专门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孟辰飞;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诉诸国际司法解决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10 蒋伟;司法的道德保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51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51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