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预决事实无需证明的法理基础与适用规则

发布时间:2018-06-26 19:24

  本文选题:预决效力 + 既判力遮断效 ; 参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最高法院创建“预决事项无需证明”证据规则时,由于理论基础不明,制度逻辑不能自洽,不仅给学理解释造成障碍,而且导致审判上适用的不统一,在客观上有损司法公正。前诉裁判认定的事实后诉法院可以直接认定,即判决的预决效力,既不同于司法认知或公文书载明的事实,亦不能简单地用诉讼上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本质上是“不容再争议性”。大陆法系既判力遮断效和英美法系争点排除效都是关于前诉裁判对争议事实的判断对后诉所应有的约束力,虽然在理论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在制度上高度重合,体现了司法的内在规律,堪为预决效力的法理基础。就二者取长补短,可以建构统一的预决效力生成要件和预决事实免于证明的适用规则。
[Abstract]:When the Supreme Court created the evidence rule of "Pre-judgment matter without proof", because of the unclear theoretical basis, the system logic could not agree with itself, which not only caused obstacles to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led to the disunity of trial application, which was objectively harmful to judicial justice. The court can directly find that the pre-judgment effect of the judg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acts stated in the judicial notice or the official document, nor can it be explained simply by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litigation. Essentially, it is "non-controversial". In the civil law system, the adjudicative effect of res judicata and the exclusion effect of disputes in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re all about the binding force due to the judgment of the disputed facts by the former litigation judge.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on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they are highly consistent in the system. It embodies the inherent law of judicature and is the legal basis of the validity of pre-determination.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we can construct the uniform rules for the generation of pre-determination effect and the exemption from proof of pre-determined fact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F7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范述喜;杨世屏;;试论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对一起历经十年的刑事案件的评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3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徐建东;既判力之于公信力[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李晓蕊;巴西集团诉讼中的既判力规则[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叶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前诉中的判断对后诉有既判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东海 永修县人民法院 杨小林;从既判力扩张看判决书公开[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朱忠林;法院调解与既判力之含义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郭明龙;该调解书效力应如何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唐有良 李红军;既判力的主体相对性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之界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廖 春;陈女可依调解书办房产过户[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王胜全;判决生效后新生成的证据不能用作再审新证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卢新伟;权利人能否再根据判决书申请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锦鹏;论民事既判力的主观范围[D];山西大学;2008年

2 韩萍;论既判力的扩张[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聂安;民事既判力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欧阳珍;离婚判决既判力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5 雷宇;特定继受时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6 赵志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主观范围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7 金向煜;民事判决既判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婵;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李晓辉;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1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71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