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多笔网络电信售假和诈骗犯罪取证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小额多笔犯罪 + 小额多笔犯罪取证 ; 参考:《政治与法律》2016年08期
【摘要】:追诉和惩罚小额多笔网络及电信售假和诈骗犯罪的该当性毋庸置疑,但实践中常常受阻于取证的不能。其主要原因在于:印证模式及其所固守的证明标准观念产生了逆向效应,固化乃至强化了侦查取证中的证供结合取证模式及办案思维,漠视甚至忽视了经由间接证据形成的证据链证明案件事实的取证模式。既有的取证模式以及网络小额多笔犯罪的固有特点又使公正与效率难以协调。印证模式和现行证明标准观念及其痼疾在取证中所产生的影响必须深究,其合理与可行的路径应当是:摒弃印证模式,变革刑事证明标准的理念,强化间接证据的搜集,同时引入辩诉交易制度,推进刑事司法的实行性。
[Abstract]: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rosecution and punishment of small number of network and telecom fraud and fraud crimes, but the practice is often blocked by the lack of evidence.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reverse effect of the confirmation mod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tandard of proof, which solidify and even strengthen the mode of evidence combining with evidence and the thinking of handling cases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Ignore or even ignore the evidence chain formed by indirect evidence to prove the evidence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 The existing mode of obtaining evidence 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rime in network make justice and efficiency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The mode of proof, the concept of current standard of proof and the influence of its chronic diseases on the collection of evidence must be deeply studied, and th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ways should be: to abandon the mode of proof,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standard of criminal proof,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llection of indirect evid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plea bargaining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证据法学知识体系形成研究”(项目编号:14BFX068)的阶段性成果 浙江大学互联网刑事法律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振辉;辩诉交易应该缓行[J];人民检察;2002年07期
2 李玉声 ,张明伦;一次“辩诉交易”的成功实践[J];中国律师;2002年10期
3 李建明;辩诉交易与正义保障[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4 王鹏;关于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3年06期
5 金钧;“中国辩诉交易第一案”研究二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苟晓平;辩诉交易制度研究——由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引起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3年05期
7 宋从越;移植辩诉交易之可行性[J];阴山学刊;2003年01期
8 赵菁;中国适用辩诉交易的理性分析[J];政法论丛;2003年06期
9 王云;“辩诉交易”纵横论[J];政法学刊;2003年03期
10 冀祥德;辩诉交易中国化理论辨析[J];中国律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方立新;张卓明;;美国与加拿大的“辩诉交易”实践之比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2 刘涛;成武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实践及制度完善[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冯昀;;辩诉交易能否在我国畅行[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陈敬明;;辩诉交易在国际刑事审判中的实践及展望[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伟;“小鸡原理”与辩诉交易[N];检察日报;2000年
2 法学博士 章敬平;2002:辩诉交易第一案[N];经济观察报;2012年
3 冀勇;日法制审议会讨论“辩诉交易”立法[N];法制日报;2014年
4 陈绍平;建立中国辩诉交易诉讼制度之我见[N];证券日报;2004年
5 程计山;“辩诉交易”的基础是什么[N];法制日报;2005年
6 郭小兵;我国应引进辩诉交易[N];法制日报;2005年
7 王琳;从李文和案看辩诉交易[N];检察日报;2001年
8 张建伟;辩诉交易与司法掮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冉云梅;辩诉交易为什么要换称指控协商[N];检察日报;2007年
10 詹静;我国设立辩诉交易之构想[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宇;辩诉交易下的公正与效率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付晓华;我国引入辩诉交易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伟丽;被害人与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杨卫玲;对中国引进辩诉交易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廷婷;辩诉交易主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6 张金艳;辩诉交易及其中国化探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赵宇佳;辩诉交易的比较法考察与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徐佳红;论我国引进辩诉交易的可行性[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李治霖;论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王伟;美国辩诉交易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8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7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