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民事审判“纠纷一次性解决机制”的调研报告
本文选题:对方当事人 + 解决机制 ; 参考:《法律适用》2013年01期
【摘要】:正纠纷的"一次性解决"是在民事审判中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内容,通过一次审判做到纠纷的全盘、彻底解决,不仅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降低其寻求权益保护的成本,而且节约了司法资源,维护了司法权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当前的司法实践中,部分案件对当事人的诉求直接裁定驳回起诉,或在判决中对当事人的特定诉求不予处理,要求当事人另行解决,这些裁判虽然在司法统计上完成了一件案件的审理,但在实际效果上未能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当事人不得不反复诉讼,纠纷一次性解决的目标无法实现。
[Abstract]:The "one-off settlement" of a positive dispu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the "case closure" in a civil trial.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settlement of the dispute through a trial will not only reduce the litigants' tiredness, but also reduce their cost of seeking protection of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Moreover, it saves judicial resources, maintains judicial authority and promotes social harmony.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some cases directly rule the parties' claims to reject the prosecution, or do not deal with the specific claims of the parties in the judgment, requiring the parties to resolve them separately. Although these judges have completed the trial of a case in the judicial statistics, but the actual effect has not completely resolved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parties, the parties have to repeatedly litigation, the goal of one-off settlement of disputes can not be achieved.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艳芳,余茂玉;执行竞合问题之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高光亮;;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薇,石涛锋;论完善内幕交易案件的代表人诉讼制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于海生;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5 徐胜萍;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郭亚红;董四化;;自认中的意思表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彭丽明;;仲裁诉讼化趋势之评析[J];北京仲裁;2005年02期
8 宋雪梅;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金文彪;公益诉讼与我国传统诉讼理念的冲突及衡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德恒;;律师:平衡正义天平的重要砝码——论律师的价值及其实现[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2 奚玮;;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2 徐胜萍;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D];武汉大学;2004年
6 于泓;民商事执行中第三人异议问题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淑钿;中国内地与香港区际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冲突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李大雪;二战后德国民事诉讼法之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碰有;台湾地区公司重整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张嘉军;民事诉讼证据种类重构[D];河南大学;2003年
3 高锐;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卢宏斌;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D];苏州大学;2003年
5 蒋轶;论民事诉讼级别管辖[D];湘潭大学;2003年
6 许素萍;送达制度的反思和重构[D];湘潭大学;2003年
7 陈殿生;建立我国民诉第三审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李丽艳;论行政确认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赵言荣;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连淑青;我国简易程序现状之检讨及其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笑侠;法律程序剖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卫军;徐岩;;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反思与改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1期
2 刘文燕;荆珍;;我国森林资源纠纷解决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7期
3 许乙川;;机关诉讼问题刍议[J];法治研究;2008年05期
4 孙雅婷;;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浅析——以中国法院调解制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3期
5 哈书菊;;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J];学术交流;2010年10期
6 张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合同争议解决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7 李同民;;我国纠纷解决的路径探寻——关于ADR的借鉴与思考[J];山东审判;2007年02期
8 胡旭忠;王刚;;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9年06期
9 陈发桂;;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 困境及路径选择[J];法学与实践;2008年04期
10 韩和亮;;论我国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世德;;论《若干规定》设立的自认制度之不足[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李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审事由的修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刘立军;;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旭铭;;浅论我国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公丕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诉讼调解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9 兰海;;谈举证责任的倒置及转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潘公明;;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松邋黄洁 李晓华;奥运短期租房行情火纠纷多[N];法制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袁定波;多元解决机制助力海事审判[N];法制日报;2009年
3 王琦;完善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N];海南日报;2006年
4 刘俊海;经济争讼需要快速解决机制[N];检察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李洋邋见习记者 李晨;官民矛盾呼唤良性解决机制[N];甘肃法制报;2008年
6 河南省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智忠 黄存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长效解决机制的建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上海中期 于毅然;仲裁解决机制是怎么回事儿[N];期货日报;2007年
8 杜辉明 白利利;影响民商案件调解的八大因素[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北京仲裁委员会调解规则[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林莉;民事诉讼中伪证行为的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微;涉诉信访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肖晗;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魏文超;民事立案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薛永慧;群体纠纷诉讼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宋朝武;民事证明责任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胡震远;共同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秋爽;我国医疗纠纷行政解决机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立刚;民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建芳;中国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4 李琴;清代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高丙凯;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适用[D];兰州大学;2008年
6 王娟;电子商务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王婕;论行、民争议的竞合及其解决机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运玮琦;论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徐岩;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杏喜;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9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8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