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中国图景

发布时间:2018-07-21 21:33
【摘要】:司法证明方法从神证到人证再到物证,呈现科学化发展的趋势,科学证据成为司法证明方法的必然选择,以社会调查为主要方法的新型诉讼证明方法逐步被应用于诉讼实践。社会科学证据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证据属性,应赋予社会科学调查报告以法定的证据资格,并将其界定为鉴定意见。社会科学证据频现于我国诉讼实践中,但由于规则缺失,法院对待社会科学证据的态度差异较大。社会科学证据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应确定其法律依据,对社会科学证据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及技术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应限制法院决定是否同意社会调查的自由裁量权,赋予当事人程序性救济权,对重新调查程序的启动予以具体化规定;应建立技术性出庭制度、法官技术顾问及专家陪审制度等。
[Abstract]:The method of judicial proof, from divine witness to human witness to material evidence, presents a tren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evidence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judicial proof method, and a new type of lawsuit proof method with social investigation as the main method is gradually applied to litigation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accords with objectivity, relevance, legitimacy and other evidential attributes, so it should be assigned to social science investigation report with legal evidence qualification, and be defined as appraisal opinion.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frequently appears in our country's litigation practice, bu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ules, the court's attitude towards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is quite differ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system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its legal basis, unified administ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evidence appraisal institutions, appraiser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restriction of the discretion of the court to decide whether to agree with social investigation. The procedural relief right is given to the party concerned, and the initiation of the reinvestigation procedure is specified, and the system of technical court appearance, judge technical adviser and expert jur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昂;试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张小山;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质[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3 张华;完权;;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本质[J];理论导刊;2007年11期

4 张斌;;两大法系科学证据采信结构评析——从事实认知的角度[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梁坤;;社会科学证据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华;;经济犯罪案件中证据的收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郭华;;美国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研究——以美国判例与立法的互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5 封利强;;证据审查机制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6 曹德骏;张林超;傅善平;;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7 李训虎;;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8 潘永芝,吴飞,刘国斌;对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能力结构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卢菊芬;;公务员的学习需求与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今传媒;2010年12期

10 陈邦达;;论刑事诉讼中亟需关注的司法鉴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雷绮虹;葛霆;赵连芳;;“公众对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态度”调查数据给我们的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王怡红;;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沈玉燕;;基于理论贡献方法论视角的文献创新点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廖列法;王刊良;;基于理论构建的计算机仿真框架、步骤及检验方法研究[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幼龙;;社会医学[A];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8 任海新;蔡艺生;;新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析评——排除的是事实、证据抑或非法行为[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9 唐艳;姚明平;;刑事案件办案情况说明:从功能背离到制度规范——以西部某法院近三年司法运行情况为实证蓝本[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张庆中;龙久顺;;对我国传统法学研究的反思——兼论法学研究方法[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医院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静;基于胜任力的灾难护理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林枫;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温润芳;社会变迁中山西乡土教材的编纂与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贺艳荣;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雄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品格证据之适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丛欣莉;刑事证人资格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Edward J. Imwinkelried ;王进喜;甄秦峰;;从过去30年美国使用专家证言的法律经历中应吸取的教训[J];证据科学;2007年Z1期

2 张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J];科学学研究;2007年04期

3 杜颖;;商标纠纷中的消费者问卷调查证据[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朱红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J];哲学研究;199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生;《证据规则》的价值取向[J];律师世界;2002年12期

2 孙丽昕;证据规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02期

3 胡铭;论证据规则的确立[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刘传菊;孙建敏;;试论证据规则在和谐审判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马贵翔;王秋荣;;证据规则结构初探[J];金陵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6 石必R,

本文编号:2136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136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