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证据法革新的框架

发布时间:2018-09-08 20:45
【摘要】:法治如同一种粘合剂,将社会各部分安稳地维系在一起。它给人们提供了途径,以便事先知晓权利和义务,并可围绕其进行协商。我拥有某样东西,你想要得到这样东西。你就需要与我就其价格进行洽谈而不能肆意地侵占。因此,在这个重要意义上,法律实际上是赋予了人们自由而非限制。人们习惯上将法治的价值主要归结于对权利及其相应义务的描绘。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其模糊了某些同等重要的因素,即:没有争议的准确解决——换言之,若没有准确的事实认定——权利和义务便都失去了意义。证据法有助于准确的事实认定,是法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一部完善的证据法虽无法确保法治的实现,但却绝对是法治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构建完善的证据法绝非易事,因为证据规则属于诉讼理论的一部分;诉讼理论又包含于政府理论之中;而各国的政府理论可谓是千差万别。此外,对于如何最有效率和效果地寻找事实真相仍然存在分歧,且与之相关的是,当追求事实真相的价值与其它社会价值处于竞争关系时,孰优孰劣、如何取舍的问题也存在着分歧。最后,外行事实认定者(如陪审员)的参与会影响到诉讼程序的架构。总之,证据法至少要安置好五方面问题,即:架构问题、认识论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和执行问题。
[Abstract]:The rule of law is a glue that holds all parts of society together safely. It provides a way for people to know and negotiate about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advance. I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want to get. You'll need to negotiate with me about the price without encroaching on it. Therefore, in this important sense, the law actually gives people freedom rather than restriction. It is customary to attribute the value of the rule of law to the description of righ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s.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is view, but it obscures some equally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s, there is no accurate resolution of the dispute-in other words, without an accurate factual determination-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e meaningless. The evidence law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a perfect evidence law can not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but it is absolutely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rule of law.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construct a perfect law of evidence, because the rules of evidence belong to a part of the litig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itigation is contained in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on how to find the truth most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and, related to it, when the value of seeking truth is in a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ocial values, what is better,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about how to choose and choose. Finally, the involvement of layman (e. G. Jurors)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ceedings. In a word, the evidence law should settle at least five problems, namely: structure problem, epistemologic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 management problem and executive problem.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外国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年青年基金项目“证人弹劾制度研究”(编号:13YJC82007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J];证据科学;2010年04期

2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强卉;;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采性[J];证据科学;2010年03期

3 阮堂辉;基本人权基础上的科学化——略论影响证据法发展的几个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之检讨[J];中国检察官;2010年07期

5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李早;;论英美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证据制度及启示[J];理论学刊;2008年05期

7 刘根,邓增萍;论诉讼法上的真实发现——以刑事诉讼为视角[J];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约翰·J·凯博思奇;封利强;;证据法典化、统一立法与分别立法[J];证据科学;2008年02期

9 张中;;论经验法则的认识误区与实践困境[J];证据科学;2011年02期

10 阮堂辉;王晖;;证据法发展的内在要素论纲[J];政法学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葛洪义;;司法活动的性质与法治——司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蔡雷;;计算机证据的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瑾;;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邹碧华;王建平;陈婷婷;;审视与探索——要件审判九步法的提出和运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梅;;论民事诉讼中确定举证时限的法律价值[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赵德关;;行政诉讼证据审查标准研究[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9 武延平;;坚持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进一步加强人民法治的力量[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10 邢会丽;;法院民事二审调解之辩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环;迈向证据法的春天[N];法制日报;2009年

2 房保国;证据法的人文关怀[N];法制日报;2011年

3 阮占江;法律议案增多传递的法治信息[N];法制日报;2006年

4 刁志华 王小新;人民调解制度对当代纠纷解决的影响[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王晓映;维护司法公正建设法治江苏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N];新华日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黄哲雯;寻求化解纠纷的多元路径[N];工人日报;2005年

7 通讯员 鲍学军;松山区司法局法治松山建设做到“四个同时到位”[N];赤峰日报;2007年

8 实习记者 肖永疆;吐尔洪·依马木当选新疆“十大法治人物”[N];喀什日报(汉);2008年

9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保生;制定统一证据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贵扬;证据法的春天来到了吗[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郑好;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淇;论民事诉讼中的经验法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宋志军;刑事证据契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尚华;论质证[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淑荣;论法官职业伦理[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铭;诉讼事实与纠纷事实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崔洁;刑事证据法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孙敏洁;论美国法院附设ADR[D];武汉大学;2005年

3 刘远雄;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D];武汉大学;2004年

4 李银;检察官责任追究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7年

5 丘申长;论人民调解复兴[D];厦门大学;2007年

6 樊传明;司法审判中事实认定错误风险的成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周方伦;论证据法上的专家意见制度[D];安徽大学;2003年

8 曹晓峰;论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刘岩;人民调解制度重塑[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蒋永明;律师政治功能论纲[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1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31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