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实体真实的相对性——修改后刑诉法第五十三条证明标准的理解和适用

发布时间:2018-10-09 20:02
【摘要】:修改后刑诉法规定"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是对证明标准的规定,是逻辑和经验法则的立法运用。深刻理解和把握"排除合理怀疑"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诉讼认识论问题,亦即诉讼认识决定着"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只能达到相对的实体真实,也叫"实体真实的相对性"。其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查明案件事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刑诉法中的真实毕竟是诉讼法上的概念,它只能是"尽可能接近于真相的事实"。二是刑事诉讼的目的决定着实体真实的相对性。修改后刑诉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已经从积极的实体真实转向了消极的实体真实,或曰相对的实体真实。这一观念的转变,对"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的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的把握和运用十分重要。
[Abstract]: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tipulates that "synthesizing the evidence of the whole case without reasonable doubt on the facts identified" is the stipulation of the standard of proof and the legisl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 and the rule of experience. The most basic problem of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is the problem of litigation epistemology, that is, litigation cognition determines the proof standard of "eliminating reasonable doubt", which can only achieve relative entity truth. It is also called the relativity of entity reality. It originates from two factors: fir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pistemology is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o find out the facts of the case. After all, the truth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the concept of procedural law, it can only be "as close to the truth as possible". Second, the purpos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determines the relativity of substantial reality. The standard of proof in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changed from positive entity reality to negative entity truth or relative entity reality. The change of this concep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evidence and reasonable doub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从绝对理想走向相对正义——论“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的确立[J];检察实践;2003年01期

2 马建林;;略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之重构[J];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S2期

3 陈慧雅;;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J];法制与社会;2008年02期

4 任运通;;浅析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J];山东审判;2008年02期

5 董薇;;从理想到现实——对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的认识[J];经营管理者;2009年22期

6 汤维建,陈开欣;试论英美证据法上的刑事证明标准[J];政法论坛;1993年04期

7 邱丽娜;两大法系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借鉴[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8 李明;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9 付华;何树范;;刑事证明标准之探析——以不同层次性视为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8期

10 刘梅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检讨——以高攀死刑案为范例[J];人民检察;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力彦;;论刑事审判的直接言词原则[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2 吴延溢;;司法公正的不平衡规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陈惠;;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中的有限与能动——以证据证明标准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齐彬利;;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栾少湖;耿焰;;从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6 王圣扬;;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7 任才义;;浅谈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10 种松志;;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检察理论研究所法学博士 谢鹏程;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N];检察日报;2001年

2 张剑;刑事诉讼应确立“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标准[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姜伟 张军 田文昌;刑事司法如何面对“排除合理怀疑”(下)[N];检察日报;2001年

4 徐建东;错案的疑错与冤错[N];江苏经济报;2004年

5 黄维智;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重构[N];检察日报;2006年

6 滕必焱;证监会追究当事人行政法律责任的证据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8年

7 孙大为邋王青;杜绝非法证据产生的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山东省莘县人民检察院 李进国邋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王道峰;刑事证明标准应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N];检察日报;2008年

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郇习顶;析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回重审[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认定错案:百姓标准与专家标准差在哪儿[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吕卫华;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郭志远;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赵俊甫;刑事推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明;证据证明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元桔;排除合理怀疑: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高彬;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D];山东大学;2008年

3 吴小军;我国法官庭外调查证据程序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龙冲;论审判式死刑复核程序的合理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邹秋艳;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海晖;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晓亮;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黄惠绘;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原俊迪;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D];山东大学;2006年

10 何凌云;论刑事有罪判决证明标准[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0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60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