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印证”证明与事实认定——以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互动结构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11-06 09:42
【摘要】:印证证明的理论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就饱受学术界争议,近年来更被指无力防范错案的发生。比较中西方印证证明的司法实践,可发现作为认知规律的印证模式具有合理性与普适性,而作为法律规范的印证规则,因其内容与本国程序机制的匹配程度不同而存在优劣之分。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存在相互限制、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为防范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程序规则的不足推动了诉讼终端的印证规则的产生;程序机制决定了印证规则的基本特点;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决定刑事诉讼真实发现的任务能否实现,常呈现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印证规则在我国司法适用中的问题与其粗疏的理论建构难脱干系,但问题的根源却在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机制的缺陷及公安司法机关对印证规则的不当适用。针对印证规则在司法适用中的弊端,片面地引入自由心证或是正当程序都是不可行的。对印证规则与程序机制的运用应扬长避短,寻求兼顾真实发现与诉讼效率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rroboration has been controversial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and has been accused of being unabl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wrong cases in recent years. By comparing the judicial practi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 can find that the confirmation mode of cognitive law has ra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but as the corroboration rule of legal norm, There a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the local procedural mechanism. There is a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s and procedural mechanisms that restri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 the error of the fact, the deficiency of the procedural rules promotes the emergence of the verification rules of the litigation terminal, and the procedural mechanism determin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oboration rules. Verification rules and procedural mechanisms as a whole determine whether the task of the real discovery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can be realized, often showing a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problem of confirmation rules in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related to its careles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u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s lies in the defects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mechanism and the improper application of the confirmation rules by the public security judicial organs. In view of the malpractice of confirmation rules in judicial application, it is not feasible to introduce free testimony or due process unilaterally. The application of verification rules and procedural mechanism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and seek the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 which takes account of both real discovery and litigation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资助项目(2017XZQN-20) 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2015年度一般项目(2015DJKT17)的资助 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刑事错案项目的交流活动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松有;事实认定权: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2 冯俊伟;;论事实认定科学化[J];研究生法学;2008年05期

3 田全;;对案件事实认定同一性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文华;;论规则多元与事实认定[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赵新立;陈如超;;刑事法官与鉴定人事实认定的比较与整合[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6 李志艳;;司法裁判事实认定中的几个影响因素分析[J];商;2014年04期

7 龙宗智;;论建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J];中国法学;2010年02期

8 韩阳;;诉讼中事实认定的确定性与认知的局限性[J];人民司法;2012年13期

9 田庚;;在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论事实真伪不明案件的事实认定规则与技术[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盛基敏;二审民事案件事实认定思维取向探略——首先假定一审法官认定事实正确[J];法律适用;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旭;;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以规范自由裁量为中心[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2 徐艳丽;;寻求正义的眼睛:论法官的思辨自由[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伟;进一步严格证据审查和事实认定[N];人民法院报;2013年

2 闵俊伟;事实认定的论证过程和方法[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 袁小刚;刑事法官事实认定权之规制[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谢鹏程;重点防范易导致错案的司法过错[N];检察日报;2013年

5 蒋惠岭;法官必备的十大司法技能(二)[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窦玉梅;推进改革 提高水平[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凯湘;媒体与司法:如何建立良性互动[N];人民法院报;2014年

8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 肖杰;实践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研究[N];法制生活报;2005年

9 闵俊伟;裁判的基础[N];法制日报;2006年

10 张志铭(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法理室主任);证成法律真实标准[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方金刚;案件事实认定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凌永兴;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伟;从全面审到事实审[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边卫青;从“彭宇案”看民事司法中的事实认定问题[D];吉林大学;2016年

3 冉鹏;民事诉讼事实认定方法论[D];苏州大学;2016年

4 张铭;客观到主观刑事案件事实认定方法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张雅红;事实认定中的法官裁量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6 印鹏;人民陪审员职权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

7 陈雷;我国案件事实认定体制的自省与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张仕达;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D];河南大学;2007年

9 彭勇;论案件事实认定[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史优;事实认定问题之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13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313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