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间接证据的四大认识误区及澄清
[Abstract]:There are four mistakes i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indirect evidence in the field of procedural law of our country: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evidence are not independent and direct, "using indirect evidence to prove" is equivalent to "relying entirely on indirect evidence to decide a case"; Indirect reasoning is equivalent to indirect proof, and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using indirect evidence" and "factual presumption". The correct view should b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indirect evidence is that it needs to use logic to infer, "using indirect evidence to prove" is not equal to "relying entirely on indirect evidence to decide a case", indirect reasoning is not equal to indirect proof;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proof by indirect evidence" and "presumption of fact".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
【基金】:上海政法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Z20121023)
【分类号】:D9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耀东诉永达公司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05期
2 裴苍龄;;再论推定[J];法学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常宝莲;;诉讼论证中的实践理性及其方法论要求[J];北方法学;2011年03期
3 李恒广;;论电大开放教育法科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建构[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姚凤云;;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5 戚金霞;张学立;;试论法律论证的充分性[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颜中军;张学立;;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逻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以毕节学院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秦和平;;科技期刊中常见详略失当和混杂错误例析[J];编辑学报;2008年05期
8 李振宇;;关于法律逻辑学的思考[J];边缘法学论坛;2010年02期
9 吴献雅;;经验法则类型化研究——以民间借贷案件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黄梅艳;;有罪推定的思辨之美[J];才智;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磊;;试论提出侦查假设的逻辑方法[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黄伟力;;略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视角[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培福;;变元间的相关性是人类逻辑的本质属性——对王健平先生“相关蕴涵”说的再认识[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葛宇宁;张四化;戚金霞;;试论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敏;;试论大前提不完善的司法推理[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宋云红;;法律推理的过程分析[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曼;;从逻辑学角度看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金承光;;两种不同意义的“法律逻辑学”[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金玲;;关于法律逻辑学教材编写中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显芳;;法律逻辑学教学模式研究[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海云;房产面积识别技术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赵秋爽;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郝海波;基数效用论的复兴及其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D];山东大学;2011年
7 焦宝乾;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姚志强;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贾春华;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李菁;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存在思想的一种尝试比较[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程静;简析刑事推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胡永刚;公证过程中的事实认定[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国玲;论事实推定[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庆勇;中国法律中的“禁止性规范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巧琳;法律定义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马霞;论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罗玉尧;罪刑法定与刑事类推之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盛远平;市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冠明;;在司法实践中切不可忽视间接证据的作用——析运用间接证据认定一宗贪污案[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2 赵兴华;就一起抢劫案谈间接证据运用规则[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6期
3 骆丁伟;徐永强;;浅议间接证据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年03期
4 王新清;;从某甲杀人案的认定谈间接证据在定案中的运用[J];法学家;1986年02期
5 孙承源;;间接证据在贿赂犯罪案件中的作用及收集和运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1年01期
6 张坚,薛喜堂;刑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实践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7 程显章;海事间接证据的分析[J];天津航海;2004年03期
8 马钊;;充分发挥间接证据在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的作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1年02期
9 徐锡昌;;浅谈间接证据在预审疑难案件中的作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10 严青;和婷棉;;间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及运用规则[J];中国检察官;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曼;;从逻辑学角度看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陟铭;;依据客观事实,准确区分黑客攻击与系统故障的界限[A];第14届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3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维勤;;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吴尚纯;;循证医学在计划生育中的应用[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李伟迪;刘正凡;;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故意的推定[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7 杨卫国;;电子数据作为刑事证据的归类问题研究[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矫健;;与软件侵权相关的几个法律问题[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9 韩吉民;赵国泽;;地下核爆空腔瞬变磁异常特征[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先明 王玉梅;间接证据同样定罪[N];四川日报;2001年
2 赵利民 王艳秋 王峰;间接证据链是这样紧扣的[N];检察日报;2003年
3 赵为民;间接证据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何家弘;间接证据可推定毒品犯罪成立[N];检察日报;2003年
5 傅朝霞;间接证据存疑 犯罪事实难定[N];广西政法报;2003年
6 本报法律组;催款短信能作为欠款证据吗[N];检察日报;2008年
7 仵宏;间接证据何以形成链[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张灵军 周士奇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劳动保障局;间接证据能否作为定案依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9 高凌;行政诉讼要判断间接证据的关联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10 周伟邋江东新 武超平;测谎结论可作为间接证据使用[N];人民法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树真;司法证明中的逻辑法则与经验法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兵;TGF-β信号与胚胎/胚胎干细胞造血调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李明;证据证明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宋彬龄;国际体育仲裁院兴奋剂案件证据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7 王晓龙;小鼠骨骼肌细胞SelW基因的RNA干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利;论在我国刑事司法活动中运用间接证据定案[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曼;英美法中的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借鉴意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吕小宁;间接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靳琳;间接证据及其证明作用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黎陈靥;民事诉讼间接证据适用探析[D];广东商学院;2013年
6 张洪云;间接证据在刑事司法实务中的合理运用[D];扬州大学;2012年
7 张城玮;性侵犯案件中间接证据适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郭勇;岳宝华交通肇事逃逸案评析[D];湖南大学;2011年
9 王华新;论新时期“一对一”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陈方;论电子证据[D];安徽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4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34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