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目击证人辨认错误的原因及制度防范

发布时间:2018-12-12 21:22
【摘要】:目击证人辨认作为一种常见的证据调查措施,被广泛地运用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目击证人辨认程序是否规范、辨认结果是否准确以及辨认结果的采信问题均可能对案件结果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心理学界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符;而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冤假错案表明,目击证人辨认错误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司法学界开始关注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讨如何通过规范目击证人辨认程序从而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在200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教授萨缪尔·R·格罗斯等人发表的《1989-2003》美国错案报告,其对328起错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64%的错案是由于目击证人辨认错误导致,其中由于目击证人辨认错误导致强奸案件错判的比例高达90%,故意杀人案件也占有50%。12012年格罗斯教授再次发表了一份有关刑事错案的数据报告,报告审视了从1989年至2012年以来改判无罪的刑事案件,其中203件性侵犯案件中由于目击证人辨认错误导致改判的概率高达80%,47件抢劫案件中竟然有81%是由于错误的目击证人辨认引起。2可见,目击证人辨认错误引起的错案率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即使是高度追求司法公正的美利坚合众国也面临同样难题。所幸,各国司法学界已经开始重视目击证人辨认对刑事诉讼的影响,均制定规则予以规范,尽量减少刑事错案的发生。我国2012年出台的《公安规定》和2013年公布的《检察规则》中将目击证人辨认程序纳入其规范范围内,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将辨认笔录规定为法定的证据形式。但是纵观我国目击证人辨认程序,立法规范简单粗略,司法实践极不规范,辨认结果审查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刑事错案频频发生,不断刺痛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与司法公正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通过研究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各国的法律规范,同时结合近些年的刑事错案,旨在指出我国目击证人辨认程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大体如下:第一部分关于目击证人辨认的理论概述及案例呈现。这里包括目击证人辨认的概念、方式、特征的阐述,同时将列举一部分刑事错案,指出目击证人辨认错误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二部分通过我国目击证人辨认规则的分析以及考察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指出我国目击证人辨认错误的原因,其中包括辨认规则的不完善以及司法程序实践的不规范。第三部分考察域外目击证人辨认制度,此处列举了英国、美国、俄罗斯和意大利几国的辨认规则,其中英国的目击证人辨认规则最为全面详细,能够为我国的辨认程序的完善提供参考。第四部分是关于如何防范目击证人辨认错误提出建议,此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完善我国的目击证人辨认的立法规定,包括完善辨认规则体系和健全辨认结果的审查机制;二是我国目击证人辨认的技术规范,包括重视模拟画像技术的使用、优化队列呈现方式、规范辨认主持人的语言和行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丽;;侦查辨认行为诱发刑事错案原因分析与制度完善[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2 林晖;陈恺;潘丕昌;;刑事辨认规则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刑事辨认问题实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05期

4 陈晓云;;目击证人错误辨认风险的司法防范——以美国新泽西州的司法实践为借鉴[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缪伟君;;刑事辨认规则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韩旭;;辨认笔录证据能力问题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证据科学;2012年02期

7 陈晓云;;目击证人错误辨认的立法防范——英国《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守则D》解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2期

8 白杨;;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和证人辨认的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4期

9 彭慰慰;;使目击证人进行有效队列辨认的程序建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姜丽娜;应柳华;;目击证人辨认研究综述[J];证据科学;2007年Z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应柳华;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自信心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刘静;目击证人辨认错误之原因及其防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75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375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