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行政诉讼中举报人原告资格的审查路径——基于指导案例77号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8 09:18
【摘要】:在与举报相关的行政案件中,判定举报人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最为核心的争议。分析指导案例77号以及相关案例,可以发现最高人民法院以举报是否出于自身合法权益为标准认定举报人的原告资格,这一思路回避了举报人与举报答复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利害关系的问题。行政诉讼中判断原告资格最为关键的要件为"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法院更接受"值得保护的利益说",并以德国法上的"保护规范理论"予以界分。举报虽在实定法上表现为一类权利,但对其保护的目的不在于特定人的私益,而在于公共利益,因此其不属于"值得保护的利益",据此可将指导案例77号所隐藏的逻辑归纳为三个层次的审查路径:第一,举报并非一项主观权利,仅是"作为特定法律技术"的权利;第二,行政机关举报答复的内容旨在保护公共利益;第三,作为举报人的原告不具有原告资格,并不意味着原告在案件中当然地不具有原告资格。
[Abstract]:In the administrative cases related to reporting, it is the core dispute to judge whether the informant has the qualification of plaintiff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By analyzing the guidance case No. 77 and related cas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determined 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 whistleblower plaintiff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the report was based on its ow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approach evad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an interest between the informant and the reporting behavior.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judging plaintiff's qualification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t present, the courts in our country accept "the theory of interests worthy of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and divide them by the "protection norm theory" in German law. Although reporting is a category of rights in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its protection is not in the private interest of a particular person, bu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refore does not belong to "an interest worthy of protection". Accordingly, the hidden logic of guidance case 77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levels of review path: first, reporting is not a subjective right, but only the right to "as a specific legal technology"; Second, the conten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s' reporting replies are aimed at protecting the public interest; third, plaintiff, who is the informant, is not qualified as plaintiff, and does not mean that plaintiff does not, of course, have plaintiff qualifications in the case.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全庆;;浅析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2 雷吉尔;;从秩序权的视角来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3 罗珊;;浅析我国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必要性[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11期

4 臧明,,刘德生;企业被撤并后应以什么样的原告资格起诉?[J];法学杂志;1995年04期

5 罗智敏;;意大利对普遍利益的司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原告资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6 臧肖睿;;浅谈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陈典;;浅析我国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J];法制与社会;2009年06期

8 黄进;;浅谈我国反垄断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年14期

9 侯紫扬;;谁是“法律上的利益”者——以日本撤销诉讼的原告资格为视角[J];南都学坛;2010年03期

10 汪滢;;探析我国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凌维慈;;城乡规划争议中的原告资格——日本法上的启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吉萌;;民政部门“代诉”现象的反思与法律应对——兼论我国原告资格制度的瓶颈与突破[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振清;;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人民法院 邓辉;张某是否具有原告资格[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名;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判断标准[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孔祥俊;公益诉讼与诉权扩张[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扶民;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探究[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丁国锋;原告资格界定影响公益诉讼效果[N];法制日报;2012年

6 尹文娟;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什么样的“民” 可以告“官”[N];工人日报;2004年

8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江苏新天伦律师事务所律师 朱中一;出租车司机之死(上)[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1年

9 陈长西;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论[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D];海南大学;2015年

2 袁芳;论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D];宁波大学;2014年

3 熊芬;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4 孙亚峰;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初探[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杜春晓;论我国消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D];扬州大学;2015年

6 蔡超君(June Cai);多数人法律上的利益[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7 马辰;我国文物行政诉讼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孙婷婷;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胡露;我国消费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静;论公益诉讼原告资格[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36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36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