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态证据的产生与认知原理
[Abstract]:Modus operandi refers to the material that can prove the facts of the case in the face, voice or body of the defendant or witness and the whole part of the defendant or witness during the trial.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s of modal evidence include pressure application, pressure mediation, and pressure response. The source of stress is comprehensive,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but also social and cultural. Stress mediators include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and physiological mediators, including stres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stress. Stress response, that is, modal response, is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cognitive evaluation when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 source of stress.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of modal evidence includes modality observation and judgment. Subjectively, jud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modality; objectively, they should have good obser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judgment of modal evidenc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observe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of the modality,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ccasion) of modality expression and the modality benchmark of the witnes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QNFX38)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艺生;;从情词到口供:论情态证据的正当性与合理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蔡艺生;;让尾巴摇狗:美国情态证据实证研究[J];时代法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飞;李庆连;;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确立——从农民法律意识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尚华;;经济犯罪案件中证据的收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伟涛;;法律中心主义的除魅和多元秩序的呈现——读《无需法律的秩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6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7 李训虎;;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8 陈邦达;;论刑事诉讼中亟需关注的司法鉴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次富;苗志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汉民族关系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张勇;;法律还是社会规范:关于投资者保护的一个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周林彬;王佩佩;;商事惯例初论——以立法构建为视角[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6 桑涛;;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问题新视角——流动人口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文化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尚海涛;龚艳;;互治视角下雇佣纠纷化解机制研究——以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乡村雇佣市场为例说明[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8 王洪斌;;论我国鉴定结论审查制度的完善——对我国法官在鉴定结论审查中“过于信赖”与“过于保守”现象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9 杜国强;;当前流动人员犯罪状况、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外来流动人员犯罪为切入点[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丽媛;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黄书雅;跨国公司文化软实力及其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潘俊强;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法理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杨书怀;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仇恒秀;我国检察机关司法鉴定之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9 罗波;壮族当代乡规民约与乡村整合:以龙脊村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范新福;论如何构建我国量刑程序[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龙宗智;;论刑事对质制度及其改革完善[J];法学;2008年05期
2 约阿希姆·赫尔曼;程雷;;协商性司法——德国刑事程序中的辩诉交易?[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昌盛;[N];人民法院报;2005年
,本文编号:2437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3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