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标准的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9-04-21 20:28
【摘要】:国外理论界对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标准的研究已经进行得相当充分,并由此形成了许多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说与观点。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的理论难题在于,法律事实构成要件中的某些要件具有明显的法律评价性,无法直接成为直接证据的证明对象。应通过对"主要事实"和"法律事实"加以区分的方法,剥离法律事实中的评价性要件,从而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direct evidence and indirect evidence has been carried out quite fully in foreign theoretical circles, and many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have been formed.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rect evidence and indirect evidence lies in that some of the elements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legal facts have obvious legal evaluation and cannot be directly proved objects of direct evidence. Through the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main facts" and "legal facts", the evaluative elements of legal facts should be stripped, so as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distinguish direct evidence from indirect evidence.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医疗损害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研究”(CLS[2011]D93)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D91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越;;与充分公开有关的实验证据问题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3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8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9 颜维震;曹丰;黄幸;;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10 竺效;;生态损害事实及其可填补之类型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研;论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琰;政府信息延迟公开的法律责任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坚,薛喜堂;刑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实践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2 王新清;;从某甲杀人案的认定谈间接证据在定案中的运用[J];法学家;1986年02期

3 唐永禅;论运用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定罪的规则[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黄凯斌;间接证据理论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4期

5 虎世和;;间接证据与逻辑证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曹妙慧;;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7 于怀清;张庆武;;职场性骚扰案件的证据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S1期

8 李荣华;;间接证据在预审中的作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奚玮;余茂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标准:比较、反思与重构[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袁政;;火灾调查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曼;;从逻辑学角度看刑事诉讼中间接证据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春记;Elizábeth M.Kang;Brian A.Agricola;Robert E.Donahue;John F.Tisdale;;肌肉来源的干细胞具有再生肌肉和造血潜能:克隆水平的直接证据[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李伟迪;刘正凡;;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故意的推定[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5 刘池洋;;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于文玉;金长文;夏斌;;人类ξ-COP蛋白的溶液结构:两种包被蛋白复合物COPI和clathrin/AP结构相似的直接证据[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孟雁北;;价格同步提高行为问题研究[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阮班炉;;浅谈证据在火灾调查中的重要作用与收集方法[A];2002年湖北省火灾事故调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嘉川;;明代浙东史家胡应麟生平考辨[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华平;;网络性瘾引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凌;行政诉讼要判断间接证据的关联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2 何家弘;间接证据可推定毒品犯罪成立[N];检察日报;2003年

3 仵宏;间接证据何以形成链[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秦先明 王玉梅;间接证据同样定罪[N];四川日报;2001年

5 赵利民 王艳秋 王峰;间接证据链是这样紧扣的[N];检察日报;2003年

6 赵为民;间接证据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周伟邋江东新 武超平;测谎结论可作为间接证据使用[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傅朝霞;间接证据存疑 犯罪事实难定[N];广西政法报;2003年

9 纪飞;如何收集固定有效证据制约翻供[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张勇;该案借款之诉能否获得支持?[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树真;司法证明中的逻辑法则与经验法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兵;TGF-β信号与胚胎/胚胎干细胞造血调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雷建昌;口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毛国红;白芷细胞外钙调素结合蛋白(ECBP21)cDNA克隆及鉴定[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春梅;拟南芥Cullin1点突变影响茉莉素信号传导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李慧;家兔视网膜A类水平细胞多巴胺D1受体定位及connexin57、50 mRNA鉴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小宁;间接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利;论在我国刑事司法活动中运用间接证据定案[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靳琳;间接证据及其证明作用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陈方;论电子证据[D];安徽大学;2003年

5 郭勇;岳宝华交通肇事逃逸案评析[D];湖南大学;2011年

6 周存杰;民事诉讼中的数据电文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张晓亮;刑事证据证明力强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韩斌;我国司法会计活动证据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华新;论新时期“一对一”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秦中宇;电子证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2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62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