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中国表达

发布时间:2019-04-27 15:59
【摘要】:程序与法治内在关联,作为基本程序法的民事诉讼法伴随社会主义法治进程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理论,主要包括:以辩论权为中心的辩论原则、实体与程序相结合的诉权理论、致力于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之平衡的证据理论、调判结合的审判理论、以监督为基调的再审理论。这些中国约束条件下的民事诉讼法理论处于并将继续处于自我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既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经验,又追寻民事诉讼法理论发展的世界大势。
[Abstract]:Procedure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as the basic procedural law, develops with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forms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civil procedural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debate principle centered on the right of debate; The right of action theory, which combines entity and procedure, is devoted to the evidence theory of balancing procedural justice and entity truth, the trial theory combined with adjudication, and the retrial theory based on supervision. These theories of civil procedure la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striction in China are i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in the process of self-adjust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y not only reflec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but also pursue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ivil procedure law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11JZD0029)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2 李浩;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含义新探[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3 汤维建;;审判监督程序立法修改五题[J];法律适用;2011年10期

4 李浩;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陈桂明;;再审事由应当如何确定——兼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得失[J];法学家;2007年06期

6 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J];法学家;2007年06期

7 齐树洁;;再审程序的完善与既判力之维护[J];法学家;2007年06期

8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证明上的盖然性规则[J];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9 李浩;;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诉权化改造——兼析《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49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潘剑锋;;民诉法修订背景下对“诉调对接”机制的思考[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李汉昌,陈金玲;督促程序中债权人的程序障碍——兼论督促程序的发展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董新凯;俞佳;;论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董新凯;郁尊科;;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专家参与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周阿红;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何艳芳,余茂玉;执行竞合问题之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蒋冬冬;;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胡玉霞;略论司法公正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家林;;浅议立法语词规范化[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汪亮;;对民事诉讼当事人成本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蒋桥生;;让调解走进“禁区”——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与限度之扩张[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志相;周舜隆;;在制度供给中嶼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雷遥;华敏洁;韦苇;;论行政诉权的保障与规制——以行政审判权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刚;;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单云娟;周立;;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宜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公司参加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论股东派生诉讼及其在我国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何俊;陪审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曹麟蔚;劳动争议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周毅;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狄青;公司法领域的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依来;论诉权保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J];比较法研究;1988年03期

2 王亚新;刑事诉讼中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的问题——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和现状的比较法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3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4 顾培东;诉权辨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5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曹建明;;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07年05期

7 白彦;杨兵;;有关“调审分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法律适用;2011年04期

8 范愉;;诉讼与非诉讼程序衔接的若干问题——以《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切入点[J];法律适用;2011年09期

9 李浩;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0 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徐昕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汤维建;[N];检察日报;2011年

3 高 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范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程序正义的提升(下)[J];中国司法;2006年02期

2 李昕;;析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3 李昕;;俄罗斯新民事诉讼法评析[J];求是学刊;2006年06期

4 徐辉,张勇;从依法治国角度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法理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罗妮;;论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6 胡玉荣;;论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完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郑倩;;民事再审程序修改如何体现程序正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赵婉华;;伦理视野中的民事诉讼法的发展[J];前沿;2010年24期

9 胡发富;;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程序正义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10 秦润;;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及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国平;周生军;;试论中国陪审制度的特点及其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制度之完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昕;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汪卫东;;对单位是否具有证人资格的若干法律思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余林媚;;试析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姚莉;郭倍倍;;论董必武同志的程序正义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8 萧伯符;彭君;;程序理念与司法公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9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建华;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上)[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张松泉;在诉讼中适当引入民事速裁程序[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国家检察官学院民行检察教研部副教授 刘辉;调整与发展:民事检察如何应对民事诉讼法的修订[N];检察日报;2008年

4 李奋飞;程序正义有局限吗[N];检察日报;2007年

5 蒋德海;关注程序正义的扭曲性缺失[N];检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汪仲启 张栋;刑事程序正义的需求迫在眉睫[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青岛中级法院副院长、青岛中级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刘青峰邋王洪坚;程序正义与司法权威的现实反思[N];法制日报;2008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史立梅;“程序正义”要优先[N];北京日报;2008年

10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昕;程序、实体及程序正义的限度[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加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诉讼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金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雪峰;民事诉讼法院调查取证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杨玲娜;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翁彤彦;诉讼回避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潘华明;论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正当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胡玉荣;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李U,

本文编号:2467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67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