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和解:中国刑事司法从报应正义向恢复正义转型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9-05-24 07:07
【摘要】:始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并最终被2013年1月1日实施的刑诉法法制化的刑事和解,是我国刑事司法实务和理论界的热点、焦点和争点。其以赔偿损失或道歉等为器,矫正错误、修复损害、治愈心灵而决刑事纠纷,从而实现恢复正义,迥异于传统刑事司法借助于刑罚之器——以惩罚之苦隔离化和污点化犯罪而实现的报应正义。刑事和解的理论和践行是对传统犯罪观、刑罚观的祛伪,也是传统刑事司法从报应正义向恢复正义的现代转型之辙。徒刑事和解不足以自行,正如徒刑罚不足以自行,惩罚的实现依赖监狱等配套器物和制度与之相适应,刑事和解恢复正义的实现也不能单枪匹马,其必须有其他配套的健全机制才能达至。
[Abstract]: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hich began from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justice in our country and was finally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13, is the hot spot, focus and dispute point in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criminal justice in our country.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r apologize, to correct the mistake, repair the damage, heal the mind and resolve the criminal dispute, so as to achieve the restoration of justice.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retribution justice realized by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justic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strument of punishment, which is realized by the isolation and stigmatization of punish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not only the falsif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but als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riminal justice from retribution justice to restoration of justic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not enough for disciples to settle on their own, just as imprisonment and punishment are not enough for themselves, the realization of punishment depends on supporting objects such as prison and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justice cannot be achieved on its own. It must have other supporting sound mechanisms in order to achieve it.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1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罪刑法定语境下的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研究”[批准号2011QNFX5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姜敏;;理性诘问: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钱买刑”[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2 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2008年06期

3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4 杜宇;;犯罪观的“交锋”:“刑事和解”与传统犯罪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功能——刑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李勇军;欧阳仁根;;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及其课程设置的思考——基于我国法学教育现状与长远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许胜;王成明;;论无效行政行为的救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军,李美发,周航;司法正义的理性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张骏;;从经济法的本土性看经济法责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7 葛云松;;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8 柯岚;;自由主义与超自由主义——对昂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9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10 苏力;;追求不可替代——《北大法律评论》十年感言[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衣文静;;判决错误对诉讼与守法的激励机制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国芳;汪学明;;从制约逻辑到法律推理的思考[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登池;;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与经验——兼论法律推理[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葛宇宁;张四化;戚金霞;;试论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洪;;《逻辑的训诫》前言:法律的生命[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少霖;航空联盟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钢强;论经济平等的正当性依据[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竞争法制建设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志伟;税法领域类推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华英;论刑事和解中的调解人[D];湘潭大学;2009年

4 罗超;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申燕;论刑事和解的检察监督[D];苏州大学;2010年

6 冯辉;在法官、行政官与村官之间[D];苏州大学;2010年

7 季元强;论轻伤害案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崔旖旎;我国行政审判体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沙沙;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莉;关于甘肃省法院适用非监禁刑的调研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石磊;;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3 陈卫东;;谈谈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行和解[J];法学杂志;1986年02期

4 罗结珍;;法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J];法学杂志;2008年03期

5 张书琴;;理性对待刑事和解[J];河北法学;2007年03期

6 刘伟;;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J];河北法学;2007年05期

7 张健英;;“刑事和解”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8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2006年10期

10 刘守芬;李瑞生;;刑事和解机制建构根据简论[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检察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景义 李文广 赵炳松 本报通讯员 权伍琦;[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国珍;刑事和解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泉山;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慧;;浅议刑事和解[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2 张旭东;;刑事和解制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丁延松;;恢复正义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王晓红;;刑事公诉案件引入和解的正当性[J];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张旭东;;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正义恢复”——刑事和解制度的兴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原美林;;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7 刘佳;;论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8 万彪;;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刑事司法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9 郭巧云;;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刑事和解制度价值之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10 蔡霞;;刑事和解制度研究[J];传承;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单民;周洪波;;刑事和解与公诉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范业宏;纪晓慧;;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9 蓝蓝;;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的若干争点[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10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雪虹 张文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价值[N];吉林日报;2009年

2 课题组成员 叶德武 阮思军 吴如玉;充分运用刑事和解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执笔 宋伟卫 丁玉玲;推行刑事和解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4 扬中市检察院 陆奎生;犯罪预防视角下的刑事和解[N];江苏法制报;2011年

5 记者 李宁 孙敏坚;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立法[N];湖南日报;2009年

6 通讯员 张宁;天津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办案415件[N];检察日报;2010年

7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熊彬 蒋晓栋;检调对接下刑事和解的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阮占江 赵文明 本报通讯员 谭丽霞;“三位一体”刑事和解透明高效[N];法制日报;2011年

9 王风浪 王金宝;浅谈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N];西部法制报;2008年

10 记者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小丰;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2012年

2 周亚红;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D];四川大学;2002年

2 朱锡春;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燕辉;刑事重罪案件中的和解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勇杰;试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复旦大学;2010年

5 夏云伟;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李飞阳;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7 谢焕;论刑事和解在死刑中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胡蓉蓉;我国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刚;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诺敏;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84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84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