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作为动机体系的证据法

发布时间:2019-08-08 09:37
【摘要】:证据法常常是从法官的角度加以事后考虑的,而法官决定着是否采纳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本文对法律进行了事前审视,探讨了法律如何影响考虑起诉或者正进行诉讼的当事人的行为。由这一角度观察,证据规则产生了各种激励与抑制的动机。在讨论很常见的、尤其是那些源自对抗制的激励与抑制动机之后,本文将探讨很多并不令人熟知的且会影响创造、保存和提出证据的激励与抑制动机。在结论部分,本文将考虑一些对于将证据法作为一个动机体系的观点的异议。
[Abstract]:Evidence law is often considered ex post facto from a judge's point of view, and the judge decides whether or not to admit 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the par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w in advance and discusses how the law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the parties considering prosecution or in the process of litig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rules of evidence produce a variety of motivation and suppression. After discussing the motivation and suppression motivation that is very common, especially those derived from the adversarial system,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 lot of motivation and suppression motivation that is not well known and will affect the creation, preserv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evidenc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is paper will consider some dissenting views on the evidence method as a motiv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纽瓦克拉特格斯法学院;China
【分类号】:D91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小梅;;司法鉴定中的“对抗性元素”分析[J];中州学刊;2008年05期

2 邱星美;;制度的借鉴与创制——“法庭之友”与专家法律意见[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3 唐玉富;;法庭之友:发现真实的扩展与限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龙宗智,,左卫民;转折与展望──谈刑事诉讼法的修改[J];现代法学;1996年02期

5 王文华;赵德云;;试论对抗制庭审方式的引入[J];法学论坛;1996年04期

6 魏晓娜;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J];法商研究;2003年06期

7 杨波;;对科学证据的反思——以程序为视角的关照[J];当代法学;2005年06期

8 韩波;;悖论破解:对抗制中的证据开示制度[J];诉讼法论丛;2005年00期

9 肖建华;杨兵;;对抗制与调解制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调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10 肖志姣;;我国目前是否应建立民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的思考[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建华;对抗制的本土化问题[N];法制日报;2002年

2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对抗制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N];法制日报;2006年

3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李昌盛;对抗制与刑事冤案[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李薇薇;我国通过模拟审判,研讨“对抗制”庭审[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见习记者 徐日丹邋通讯员 李俊义;“模拟审判”研讨刑事庭审方式改革[N];检察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凤霞邋李硕;中国式对抗制刑事庭审方式模拟审判暨研讨会在周召开[N];周口日报;2007年

7 吴在存;观澳洲司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答辩失权是大势所趋[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潘青松 朱青;我国不宜引入辩诉交易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毕惠岩;美国的对抗诉讼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昌盛;论对抗式刑事审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穆红琴;山西省永济县家事审判实践变迁及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盟;对抗制的历史演进及成因[D];烟台大学;2011年

2 李洪;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何贵平;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刘凤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阳;刑事诉讼交叉询问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亓建文;对抗制下被害人权利与被告人权利之冲突与平衡[D];山东大学;2007年

7 石岩;对抗制与证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胡晓梅;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杨霞;论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建立[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敬雪华;刑事诉讼辩方证据知悉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4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24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